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也称为外周型胆管癌、胆管癌之肝内型,是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胆管上皮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在日本肝内胆管癌被确定为源于Ⅱ级以远的肝内胆管病变。本病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早期难以发现,根治切除机会较少,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近年发病率上升。ICC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肝内胆管结石、胆管分支(胆管树)形态异常、慢性感染、放射性核素和如钍、石棉、亚硝酸胺、避孕药等一些化学性物质都可能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相关。传统观点认为病毒性肝炎与肝细胞癌关系密切,而与ICC无关。然而,近来流行病学和实验室发现提示,HBV和HCV感染亦可能与胆管癌发生有关。但是。多数研究认为HCV感染与ICC的发生关系密切,而HBV感染则不是ICC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我国ICC病人中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丙肝感染率,HBV而非HCV感染可能与我国人群ICC的发生关系密切。这可能因为在我国,一般人群乙肝感染率为9.09%,而丙肝感染率则仅为(0.42%-2.1%),该两种疾病在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导致相关研究出现差异。通过注射乙肝疫苗,降低乙肝的发生率在我国可能是降低ICC发病率的一个有效策略。但HBV相关的确切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临床常用的几个检查指标分别为CA199、r-GT、ALP、CEA等,其中CA199是价值较高的指标之一,据报道约53%的病人CA199可能增高。血清CA199增高尤可诊断由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演变的胆管癌,当CA199>U/100U/ml(正常<40U/mL)时,诊断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86%。部分学者认为,ICC中AFP升高并不多见,即使升高也通常为低浓度阳性。故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常作为HCC标记物应用于临床。但我们发现大约有19%的ICC患者血清AFP也呈阳性(>20ng/ml),但目前对这类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知之甚少。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显著不同的是,ICC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预后的重要因素,肝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已成为提高ICC患者预后的常规手术,研究ICC淋巴结转移特点对指导ICC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医院作为东南亚最大的肝脏疾病中心,拥有的病例资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借助于这一有利资源进行ICC临床特征相关方面的初步研究,可能能够取得较为可靠的结论。[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1.不同部位胆管癌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其与p53异常表达的相关性血清HBsAg阳性率在ICC中为48.4%(151/312),在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cholangiocarcinoma,PHC)中为10.9%(8/73),在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中为7.7%(2/26);anti-HCV阳性率在ICC中为2.9%(9/312),在PHC和DC中均为0。ICC、PHC和DC中p53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0.1%(94/312)、23.3%(17/73)和19.2%(5/26);三组胆管癌中HBsAg和anti-HCV与p53异常表达均无显著性相关。2.血清甲胎蛋白阳性肝内胆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131例ICC中术前实验室检查发现有32例(24.4%)血清AFP阳性,血清AFP阳性ICC组平均年龄低于血清AFP阴性ICC组(P=0.007),性别分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与血清AFP阴性ICC组比较,AFP阳性ICC组中有较高的HBsAg阳性率(78.1%P=0.000)和转氨酶升高的比例(P0.036),而CA19-9阳性率(>37 u/ml)则较低(P=0.007)。AFP阳性ICC组有13例(40.6%)合并有肝硬化背景,显著高于AFP阴性ICC组(22.2%,P=0.041),但淋巴结转移率则显著低于AFP阴性组(15.6%vs.35.4%,P=0.035)。两组间肿瘤位置、体积大小和数目、肿瘤包膜缺失、组织学分化程度、门静脉侵犯、微血管侵犯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31例均呈Hep Par 1表达阴性,而CK-19表达阳性.3.肝内胆管癌肝外淋巴转移的特点3.1 67例ICC患者中有2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8%,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者16例,位于肝右叶者6例。单因素分析肿瘤位置是影响淋巴结转移唯一的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47%,16/34)显著高于肝右叶(18.2%,6/33)(χ~2=6.332,P=0.012),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等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均无相关性。肝十二指肠韧带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最高(95.45%,21/22),其阳性率肝右叶ICC和肝左叶ICC分别为100%(6/6)和93.7%(15/16)。其余依次为胰后(36.4%,8/22)、肝总动脉(22.7%,5/22),胃小弯侧组(9%,2/22)、腹腔动脉干(13.6%,3/22)、腹主动脉周围(9%,2/22)和胃左动脉旁(9%,2/22)。3.2原发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关系左、右叶肝肿瘤淋巴结转移引流途径有所不同,肝右叶肿瘤淋巴结转移多发生于肝十二指肠和胰头后、肝总动脉、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而肝左叶肿瘤除上述部位外,还可发生于胃小弯侧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结论]1 HBV,而非HCV感染和可能是肝内胆管癌ICC的危险因素,p53基因的异常改变可能在HBV相关性ICC的发生过程中无重要作用。2 AFP阳性ICC病人与HBV感染和肝硬化有关,ICC合成AFP提示ICC可能源于卵圆细胞的恶性转化。3 ICC淋巴结转移途径因原发肿瘤位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