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058002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战后日本养老保障制度为题,从经济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视角,深入分析日本养老保障制度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及效果,探究其制度根源和症结所在。了解日本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并不是要照搬其模式,而是要将其作为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参照,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古代日本接受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在优老和敬老方面建立起以家督继承制为核心的家庭养老制度,从土地分配、老年补贴等方面体现出国家对老年福利的制度安排。明治时代,日本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后制定了《恤救规则》、《救护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对丧失工作能力的贫困老年人予以生活补助。   二战后的日本在创造经济高速发展奇迹的同时,借鉴美、德等国的经验,建立起保障国民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在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下,形成了多元化全民皆保险的制度模式。在不断探索养老金、老年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改革之路中,逐渐形成了以中等保障水平为目标的日本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伴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日本政府结合本国国情对保障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造船、铁路等原有大型企业逐渐萎缩,多元化养老保障制度出现危机。日本政府及时采取对策,将全民保险纳入到以国民基础年金为基础、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辅助的框架中来,养老社会保障逐步趋向一元化发展。日本国民对经济发展速度和养老社会保障水平的认识,也由70年代初的盲目乐观趋于理性,这一点在老年医疗保障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1973年正式启动的老年免费医疗制度,历时10年后终因财政压力过大而于1983年宣告终结。继而颁布了《老年保健法》,抑制老人医疗费用的继续膨胀,减少国库开支,寻求各医疗保险组织间的平衡发展,以缩小福祉元年体制造成的福利扩大化趋势。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和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现收现付制的代际间扶养模式的缺陷日益显现出来。少子高龄化及养老社会保障责任由政府向民众的转移,使得本来就已匮乏的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更加捉襟见肘。日本政府通过提高支付年限,降低支付标准,继续上调保险费用,扩大保险缴纳范围,改革女性养老金等措施,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但这些办法只能暂时缓解养老社会保障支付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年金空洞化引发的危机。随着政府进一步向劳动者转嫁财政负担,降低保障水平,劳动者拒交保险金的情况日益严重,造成恶性循环,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和泡沫经济时代有相似之处。因此,深入了解日本养老保障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与矛盾性,吸收其符合社会规律的合理因素,及时避免其曾经发生的不良影响,对于我国未来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充分注意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不同机构对国民生活各方面的调查,开辟了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改革和制定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陆费逵,1886-1946,籍贯,浙江桐乡人,复姓陆费,字伯鸿,号少沧,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始人,曾任《楚报》主笔和《教育杂志》主编。他著述主要有《教育文存》《妇女
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农民集资修建的遗址博物馆,是农民作为社会力量介入到文化遗产事业进行管理和经营的一次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博物馆从建馆到收归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