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角膜炎的临床综合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xy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脓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眼病,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较高,它严重威胁患者视力,在我国致盲率仅次于白内障。它受气候地理、经济卫生条件以及微生物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地域和年代的差异。从近年的文献中可看出我国对化脓性角膜炎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重庆地区经济卫生条件相对落后,是化脓性角膜炎的高发区,但本地区的临床观察资料甚少。因此,总结本院近年来化脓性角膜炎病例将有助于补充本地区的临床资料,为眼科临床工作者诊治该病提供参考。本课题拟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年来收治的化脓性角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282例化脓性角膜炎临床分析;第二部分:难治性化脓性角膜炎手术干预的临床观察。第一部分目的通过探讨对化脓性角膜炎的病原及耐药性、临床特点及预后等情况,以期达到较全面了解化脓性角膜炎,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1年3月—200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住院治疗、诊断明确的282例(288眼)化脓性角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危险因素、病原及耐药性、临床特征及预后等不同侧面进行比较,χ2检验用于所得结果分析。结果1、发病诱因:外伤(39.0%)仍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眼部原有疾病(11%)、全身性疾病(9.2%)和角膜接触镜(9.3%)。2、病原及药敏:病原检出115眼(阳性率为45.3%),其中细菌占59.1%,真菌占32.2%,混合感染8.9%。本组的G+球菌对除利福平、万古霉素外的大部分抗生素耐药;G-杆菌对红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明显。3、临床特征:症状明显(>2分)的患者以细菌感染居多(74%),但有5例真菌(13.5%)刺激征重(>3分);角膜穿孔和前房积脓的患者中以真菌居多;混合感染80%是条件致病菌感染(真菌+表皮葡萄球菌),且70%的年龄在50岁以上。4、本组288眼有效率78.1%,致盲率12.8%,手术治疗组的治愈率(76.4%)高于药物治疗组(58.0%)(P<0. 05),大溃疡(>6mm)和有前房积脓的患者预后明显变差(P<0. 05)。第二部分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难治性化脓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时机、适应症、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手术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化脓性角膜炎患者85例(85眼),术后采用患者复查、电话、信访等方式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半年以上,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所得结果用χ2检验。结果85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78眼(随访率91.8%),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 05),在术后随访中有5眼手术失败,有效率为93.6%,总治愈率为75.6%。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复发9眼(11.5%)、继发性青光眼8眼(10.3%)、并发性白内障13眼(16.7%)和排斥反应21眼(26.9%),大部分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好转或痊愈。结论1、本研究表明化脓性角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外伤,致病菌仍以细菌为主,其耐药性增加明显。2、本组的多数病例与典型临床表现相符,但也有新变化:真菌感染也会出现重度刺激征,且更容易发生穿孔和前房积脓。混合感染有增多趋势,常见于抵抗力降低的老年患者,预后较差。3、化脓性角膜炎经综合治疗后,大部分能保存眼球和提高视力,其预后与临床特征、病原类型和治疗方式有关。4、手术干预是治疗难治性化脓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应尽早实施手术干预和术后的密切随访,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5、本研究所有病例来自重庆及周边地区,但能否代表重庆地区的化脓性角膜炎的特点,还有待多中心、大规模的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