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发区——人类新型生存环境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l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城市开发区及其存在发展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作为一个复杂 的、动态的有机系统,从建设人类新型生存环境的角度,以城市开发区建设的 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优化城市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在生态组织和生 态空间两个方面对如何促使城市开发区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 城市开发区与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城市开发区的生态空间环境、 土地生态利用、生态景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在对城市开发区生态环境 现状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开发区这一人类新型生存环境的形成,尤 其是人类新型居住环境的建设和城市开发区生态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可行方 案。 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 “引论”, 通过对世界城市开发区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人类新 型生态生活园区是世界城市开发区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我国城市开发区的发 展现状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建构城市开发区——人类新型生存环境研究框 架。 第二章: “城市开发区——人类新型生存环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国 内外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在城市开发区的研究中充分体现生 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三章: “城市开发区的环境规划和环境评价”,合理安排城市开发区及 其所在区域环境的预定环境目标,使不同的环境问题在城市开发区规划设计的 各个阶段得以解决。 第四章: “城市开发区的土地生态利用”,剖析了我国城市开发区建设中 严重的土地资源低效耗损问题,提出城市开发区建设要以对土地——这一自然 生态因素的保护为前提,并提出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城市开发区土地资源的模 式。 第五章: “城市开发区的地景设计”,结合城市开发区地景生态要素对城 市开发区空间环境进行一种系统、全面、整体的设计。 第六章: “城市开发区的生态居住环境研究”,生态居住环境是城市开发 区——人类新型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分析了城市开发区未来发展的 居住环境构成、居住生活模式和居民的居住观念与需求,并提出居住和交通协 同发展的建议。 第七章: “城市开发区——新型生态居住园区的规划与设计”,将城市开 发区设计为一种多元化的、新型的居住空间:以居住者为中心,由自然环境、 人造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的有机地域综合体模式。 全文共19万字、99幅插图、34个表格。 关键词:城市开发区、人类新型生存环境、生态、土地、地景、居住。
其他文献
该文以在微机上凭借AutoCAD R12作为开发平台研制的住宅方案CAD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为背景探索住宅CAD系统的开发和实现在技术上的可能性;阐述了在CAD图形系统中完成建筑设计
该文抓住这一具有重在现实意义的课题,旨在从国内外先进理论和传统社区中汲取精华,运用社会学、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建构一条以"整体营造"为中心,以"社区意识"和"生态式设计"
本次毕业设计来源是周凌工作室的实际项目——紫金(溧水)科创中心建筑方案设计。该项目的基地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柘塘新城,其功能载体为紫金(溧水)特别核心社区的管委会大楼,是
该文试图从建筑师而不是工程师的立场出发来分析建筑技术,尤其是结构技术在建筑 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根据建筑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技术手段或力学原理来对该文的
该文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央商务区(CBD)建筑创作中所要注意的问题,论述了CBD建筑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高技术、高情感的趋势,着重阐述了CBD建筑设计要与城市交通环
该研究首先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述了分析了生态旅游的意义及其特点.提出了影响生态旅游区环境质量的因素和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探讨了生态旅游区的生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事关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已经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研究城镇化问题的角度从工业化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地区的转变赋予
我国城镇化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提升迅速,2013年城镇化率提高到53.7%。然而,我国城镇化发展片面追求量的提升而忽视质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在经济发展
该文通过对居民心态的研究、调查、提出"文明居住环境"是小康住宅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住宅小工的规划实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硬环境即是建成的建筑、道路、设备、绿化设施及其
该论文简要记述了铁路建筑的产生、发展及其在近代中国的成长历程,目的在于揭示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并建议通过改建、再利用实现对中国近代铁路站房建筑的积极的动态保护.论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