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附是中医临床理气类重点常用中药,也是中药炮制理论中“醋制增效”的代表中药之一。 本文以探讨香附的醋制机理为核心,研究香附醋制前后“疏肝解郁、活血调经”药效差异,并深入对香附生品和醋品的化学成分和胃肠道吸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 在香附醋制前后药效学的差异性研究中,本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和长期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建立了符合中医病症特征的肝气瘀滞大鼠模型,从大鼠的体重与体表、行为学活动和血液流变学多方面指标,系统评价了香附醋制前后对该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香附生品和醋品均能不同程度的恢复模型大鼠的生长速度;消退体表瘀斑;增加自发性活动的灵活性和次数;降低全血切变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等。且在同等剂量下,香附醋品较生品药效更为显著,符合香附“醋制增效”理论。 在香附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性研究中,运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特设立参照品(以水代替醋制备的香附炮制品)组,建立了十批香附生品、参照品和醋品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通过数据分析,香附生品、参照品和醋品三组各提取到52个、28个和53个共有峰,鉴定了其中46种化合物,同组图谱相似度均达到90%以上,符合指纹图谱要求。研究结果发现,三组样品共有20个重合的共有峰,生品与醋品共有47个重合的共有峰,说明了以醋炮制可较好地保留香附中不稳定成分。醋制后部分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增加,如香附子烯(生品8.46%<参照品11.09%<醋制品11.24%)、α-香附酮(生品8.68%<参照品9.00%<醋制品9.13%)等,初步判定这类成分可能是香附“醋制增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在香附醋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吸收差异性研究中,考察了香附生品和醋品中α-香附酮在离体胃、小肠和结肠共孵液中的稳定性,并成功建立了α-香附酮大鼠原位小肠灌注模型。研究结果发现,α-香附酮在大鼠离体胃共孵液中不稳定,且生品吸附降解量>醋品,但α-香附酮在小肠和结肠共孵液中较稳定。在大鼠原位小肠灌注模型实验中,香附生品没有明显的吸收趋势,而醋品吸收良好(Ka=0.47 h-1,t1/2=1.52 h,P=29.33%·h-1)。本研究说明香附醋制前后药效成分的吸收差异性可能是“醋制增效”理论的机制之一。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符合中医临床特征的病理模型,并以多方面指标系统地评价了醋制对香附药效的影响;在化学分析部分,创新性的设立了参照组,可直观地比较出香附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原因;首次将胃肠道吸收动力学运用于香附醋制机理的研究。在香附醋制前后明确的药效差异的基础上,从化学成分和吸收差异性角度探讨了香附“醋制增效”所蕴含的科学内涵,为中药醋制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