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洪灾害是中国自然灾害中影响广泛,且危害严重的灾害之一。中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空间差异明显,使得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部分地区暴雨集中且高强度暴雨多发,以致山洪灾害频发。暴雨山洪以及其诱发的其他次生灾害已经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中国的自然条件复杂,在降水、地形、土地利用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引发的山洪灾害,其特点和规律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了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时间尺度的波动性。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山洪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危险性评价方面,大多是基于某个地区的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危险性区划,受数据及研究手段限制,缺乏对整个中国的宏观大尺度山洪分布规律研究。此外,暴雨作为致洪的直接原因,以往研究对致洪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山洪事件的联系缺乏深入分析。在研究暴雨以及下垫面因素等对山洪的驱动力时,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因而难以准确解释致洪的驱动因素及其存在的空间差异。因此,本文采用GIS手段对历史山洪灾害数据、地形数据、降水数据以及其他多源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掌握山洪发生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暴雨及下垫面因子等驱动因素对山洪事件的解释力,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相关的权重因子,从而绘制中国山洪灾害的山洪危险性分布图,从驱动因素的角度,结合中国自然地理气候特点,阐明全国山洪灾害危险性等级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山洪预警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准确的灾害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及地理统计手段,基于历史山洪灾害点数据对中国山洪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在中国东南和西南地区山洪灾害发生次数较高。通过对山洪灾害点与下垫面的地形地貌和地理气候条件等进行空间统计与分析,发现山洪的发生频度受下垫面的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发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中低起伏的丘陵地带和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的地区是山洪事件明显高发的区域。(2)通过开发暴雨识别工具从长时间序列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卫星降雨数据中提取暴雨事件,研究全国范围暴雨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不同地区的暴雨总量空间差异显著,暴雨的空间分布也表现为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而且随着暴雨雨量增加,暴雨频次增加,山洪灾害点的数量也在增加,表明山洪的发生与暴雨事件密切相关。(3)为了定量分析暴雨及下垫面因素的致洪驱动力,使用地理探测器研究各驱动因素对山洪发生的解释力,发现土壤类型和暴雨因子的解释力最高,说明两者是导致山洪发生的主要因素。将各驱动因素的解释力转化为权重,基于山洪危险性评估模型对中国山洪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发现,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我国山洪危险性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应该作为山洪灾害防治的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