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边界层大气痕量成分及有毒物质调查研究:以甲烷、生物气溶胶及汞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如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驱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污染物等的浓度不断增加,一方面增强地球的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又由于气候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变化最终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和温室气体会影响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从而直接影响全球气候。而全球气候的变化又会对大气污染物的分布、传输、转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了解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生物气溶胶及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对于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对人类及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海洋上的大气环境由于受到当地人类活动影响较少,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然而,目前对于海洋上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极区气溶胶、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了解甚少。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⑴甲烷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第5次北极考察(CHINARE2012)期间,以船基为基础,获取了中国近海岸到中心北冰洋地区(31.1°N-87.4°N,22.8°W-90°E-166.4°W)的CH4浓度及δ13C-CH4的变化特征。整个航线上甲烷的均值与目前全球背景值相接近,但甲烷和甲烷碳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CH4浓度及δ13C-CH4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65ppmv~2.63ppmv和-50.34‰~-44.94‰(均值:-48.55±0.84‰)。CH4浓度和δ13C-CH4的变化受到大气氧化、人为源及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大气δ13C-CH4随纬度呈降低趋势,是OH和Cl的大气氧化作用随纬度逐渐减少引起的;通过结合气团轨迹反演以及同位素变化对应甲烷浓度变化的关系,中纬度沿岸海区的甲烷主要是人为源占主导;通过光照对比实验,航线上CH4浓度和δ13C-CH4在有光和无光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心北冰洋有光和无光的通量实验表明有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甲烷,我们推断这主要是微生物作用引起的,这表明微生物的作用可能可以弥补了大气氧化作用。  ⑵生物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空气真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气溶胶。在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CHINARE2010)期间,我们调查了它的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空气真菌浓度变化范围0-320.4CFU/m3,海洋边界层的空气真菌浓度明显低于大多数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国近海岸、西北太平洋、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及中心北冰洋地区空气真菌的浓度分别为172.2±158.4 CFU/m3、73.8±104.4 CFU/m3、13.3±16.2 CFU/m3、16.5±8.0CFU/m3、和1.2±1.0 CFU/m3。从低纬地区到高纬地区大致呈现降低的趋势。空气真菌具有较宽的粒径分布,除了中心北冰洋海区外,在大多数区域内空气真菌表现为正态分布模式。空气真菌最大比例的粒径分布范围是2.1~3.3μm,约占36.2%;最小比例的粒径分布范围是0.65~1.1μm,约占3.5%。本研究中粒径分布范围在1.1-3.3μm达到63.1%。空气真菌的浓度和粒径分布受到气团来源、气温、气象条件及海冰浓度的影响,在这些参数中,气温是主要影响因素。合适的周围气温及有雾的气象条件下可能有助于真菌的生长,此外,海冰的融化可能增加海冰中的微生物或海冰中的营养物的释放,从而增加空气真菌的浓度。  ⑶北冰洋大气汞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第5次北极考察(CHINARE2012)中,雪龙号破冰船首次行驶东部航道并横穿中心北冰洋,通过在考察船上安装了Tekran2537B大气汞观测仪,在线高分辨获取了横跨东西北冰洋大气汞的数据,并与2010年雪龙号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012年7月至9月横穿中心北冰洋航线上大气汞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15 ng/m3到4.58 ng/m3,均值为1.23±0.61 ng/m3,出现频率最高的浓度范围是1.0-1.5 ng/m3,比之前北半球报道的背景值低。在北冰洋观测到的这种不均匀分布是由于受到海冰融化及径流的影响。北冰洋7月的大气汞浓度低于9月,可能是因为大气化学损失大于海洋释放,这意味着融冰和河水贡献的汞由于大气化学过程的作用,更多的留在北冰洋中,从而加剧汞对北极生态系统的危害。  ⑷西北太平洋火山带及冰岛地区大气汞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第5次北极考察期间(CHINARE2012),在北冰洋海域外,西北太平洋火山带及冰岛附近的大气汞浓度变化变化范围为0.17 ng/m3到9.03 ng/m3,均值为1.86±1.21 ng/m3,中间值为1.55 ng/m3。本文研究根据接近火山或地热区的位置将航线分为5个航段。Leg1和leg4接近日本,这两段的大气汞浓度均值分别为1.99±0.71 ng/m3和2.56±1.39 ng/m3,日本附近的大气汞峰值是受到海洋释放的影响。Leg2和leg3接近勘察加半岛,这两段的大气汞浓度均值分别为1.23±0.55 ng/m3和2.78±1.42 ng/m3,结合SO2的遥感资料及火山灰的后向轨迹反演图证实了leg3段的大气汞峰值主要是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而leg2段的大气汞峰值是由于北太平洋较高的背景值引起。冰岛地区大气汞浓度均值1.39±1.02ng/m3,而雷克雅未克的大气汞均值为1.91±1.27 ng/m3。该港口大气汞峰值主要受到地热活动的影响。本文观测和分析的大气甲烷、真菌气溶胶及大气汞数据空间范围跨步大,尤其是北冰洋的数据,更新和补充了现有的数据结果,有利于改进模型的研究和准确评估气候效应;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讨论这些物质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更新了我们对影响大气浓度变化因素的认识,从而能有效的评估海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气候效应。
其他文献
近年来,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高度集中、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生产总值上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增加。因此,生活垃圾处理和处置的
大气气溶胶作为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和粒径分布是研究其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影响的重要物理参量。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较高时,常常导致雾霾天气的发生,霾污染不仅会降低大气能见度,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大气边界层作为最贴近下垫面的大气,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环境大气层,大气边界层结构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研究气溶胶粒子在边界层内的分布特征可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17年1月1日~
学位
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红树林生态监测的关键技术。本文以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的自然保护区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红树植被分类的流程和方法。在总结归纳了红树林生态监测中的卫星遥感技术方法后,针对红树植被遥感分类方法普遍存在对图像要求较高而分类精度差等问题,首先进行大量野外实地调查和严格的实测光谱分析,探讨基于SPOT-5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融合,并借助全球定位系统(
本文采用混酸(浓HNO3/浓H2SO4,1:1,v/v)对纳米碳管进行氧化处理,用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氧化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表面产生了一定量
目的 探讨学龄期儿童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8 ~12岁学龄期儿童气
根据微纳米润滑自修复剂的发展趋势,针对传统润滑添加剂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超细金属/蛇纹石复合润滑油添加剂的开发思路。采用高能球磨法,通过SEM、XRD等分析手段,系统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化所)与浙江大学合作,在合成气一步法制备乙醇的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rn通过合成气高效并高选择性地直接制备乙醇是目前能源研究
期刊
烧结硬化是一种通过烧结段急冷快淬大幅减省生产时间、有效提高试样硬度和强度的材料制备新工艺。本文以烧结硬化制粉末冶金低合金钢的制备工艺研究为方向,对成分为Fe-0.5Mo-2Cu-4Ni-0.1Mn-0.8C、Fe-1Mo-2Cu-4Ni-0.8C元素粉混合粉末以及Hoganas ATOMET4701、ATOMET4601预合金粉末制备铁基低合金钢烧结硬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定合理的烧结硬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