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供水合作中的利益机制研究--基于永嘉--乐清、东阳--义乌的案例比较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间融合趋势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参与者,代表着地方的利益取向,如果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得到了满足,政府间合作也将更加顺畅,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归根到底利益因素是影响政府合作与否的根本因素。区域间的利益博弈集中表现为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利益是地方政府竞合的关键,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利益诉求,最大程度实现自己所代表利益群体的利益。地方政府合作的研究,尤其是地方政府间供水合作这个具体层面,有助于了解地方政府合作达成的关键利益因素是什么,以及不同利益诉求是如何在碰撞与让步中达成一致的。
  通过永嘉-乐清供水合作与东阳-义乌供水合作的案例比较研究,本文认为利益作为政府间合作的动力,对政府间合作的达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益机制由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利益结构、利益实现方式和利益分配结果五个维度构成,在政府间合作中,利益框架构成要素相辅相成,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利益结构与利益实现方式对政府合作形式与结果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上级政府作为政府间合作的不确定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利益机制中的利益结构与利益实现方式促进合作达成。
  本论文试图运用利益分析法,通过政府间供水合作的案例比较,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间供水合作中各个利益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宏观上,对利益主体、利益结构、利益实现方式、利益分配结果进行精细的分析,建立利益分析框架。微观上,以东阳-义乌供水合作以及永嘉-乐清供水合作为例,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本文除导论、附录和结语外,正文主要分为六章。
  首先在第一章导论中,对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对本文设计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界定,同时阐述了文章的基本理论基础。
  第三章从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利益结构、利益实现方式、利益分配结果五个维度建构政府间合作利益分析框架。
  第四章将利益分析框架运用于政府间供水合作的具体案例中,从利益角度分析永嘉与乐清政府间供水合作的整个过程,分析利益机制是怎样实现协调一致的。
  第五章运用利益分析框架来具体分析东阳与义乌供水合作过程,凸现不同利益群体在供水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第六章将永嘉—乐清供水合作、东阳—义乌供水合作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利益诱导、利益沟通、利益约束、利益补偿四个维度考察供水合作案例中的利益运行方式的实际运作逻辑。
  第七章以小见大,通过对政府问供水合作案例的分析,从利益诱导、利益沟通、利益约束、利益补偿四个维度对我国政府问合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建国至今,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但在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破除教师“校籍”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国政府于2014年提出“县管校聘”政策,试图推动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然而,政策执行研究表明,有效的政策执行关乎政策预期意图的实现程度。有鉴于此,本研究从政策执行的视角切入,基于广东省S市10个县(市、区)的实证调查,从政策执行环
学位
非认知能力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学生终身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优质的教育是培养让学生过上幸福生活,应对未来挑战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同步推进,作为投入要素的教师质量是推动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城乡优质师资配置是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探讨影
学位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而且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2018年,教育部等九个部门针对“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切实推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
学位
学前期家庭教育对个体终身的人力资本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质量较高的家庭教育可以滋养和促进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儿童未来发展。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师,然而社会转型期间,由于社会流动增加、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双职工家庭父母工作强度增加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由祖辈代替父母承担抚养儿童的责任,隔代抚养日益成为学前期家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期家庭抚养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因素
学位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领域的资源投入。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早期,各类资源短缺是主要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对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国家投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国民对于教育的需求,但是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依然面临着资源短缺的情况。在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保证每年达到4%的情况下,社会资源投入被认为是弥补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良方。一方面,伴
自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鼓励发展民办教育至今30多年,我国的民办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可选择的教育种类越来越多样、教育形式越来越丰富。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为家庭在教育上的私人选择提供了可能。其中,校外补习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影子”,发展迅猛,是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热点。纵观以往有关校外补习研究大多着眼于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的校外补习,对中小城市的校
学位
学习兴趣是学习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集中表现,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业成绩的基础,还是在终身学习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家长作为孩子成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更需要家长全方位的积极参与。当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时,探讨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参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作用
学位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为了激活土地资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满足农村资金需求,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国家近年来的相关政策都明确指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涉农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并先后开展了“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已经全面推广,但仍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的信贷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关系到广大村民的根本福祉和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进程,对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不仅需要依靠政府,更需要村民的广泛参与,应充分发挥村民主体性作用。而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村民参与经常被忽视,村民的意见得不到重视和采纳,因此研究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在城乡社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社区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石,社区治理模式直接反映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及治理成效,然而不仅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治理模式,且在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社区治理模式也在发生变迁,那么,影响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是什么?这种变迁又是如何发生?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表现为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其发生是制度、环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