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移动场景下LTE下行预编码技术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MO预编码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多天线的增益来提供空间复用与分集,可以获取比传统SISO技术更高的峰值速率、更好的传输可靠性与更加高效的频谱效率,已成为LTE协议中的关键技术。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在高速移动场景下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未来,LTE-R (LTE for Railway)将取代GSM-R成为高铁的通信方案之一。因此,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研究预编码技术已变得非常必要。但随着移动速度迅速增加,多普勒频移随之迅速增大。当移动速度增加到350km/h时,此时的最大多普勒频移增大到850Hz,其对应相干时间大约为0.498ms,小于一个子帧的传输周期。此时传输信号经历快衰落过程,在一个符号传输周期内CS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变化迅速。信道快时变性导致经历反馈时延后得到的CSI已不再能较为准确地刻画此时的真实信道情况。本文基于LTE协议针对高速移动这一特殊场景对不同预编码方案进行分析,并给出利用统计CSI的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案。首先,分析研究基于码本及非码本的闭环预编码方案,在搭建的链路级仿真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及比较。其次,针对性能相对较优的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案,利用信道的统计信息对其进行改进,给出了基于统计CSI的预编码方案。给出的预编码方案在综合性能上虽然有所提升,但系统的误比特率未降到10-2以下。再次,对预编码矩阵索引选取的计算复杂度及链路的反馈开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统计CSI的预编码方案优势较为明显。最后,针对给出方案误比特率较高的缺点,尝试使用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应对方案,即:对给出的预编码方案进行降秩处理、减小码本索引反馈的粒度、使用基于大延迟CDD的开环预编码方案和利用信道统计信息并以PEP为优化准则的非码本闭环预编码方案。并对四种方案进行相应的仿真验证。在综合考量系统误比特率性能、信道容量及LTE协议本身规定后,给出适用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预编码方案——基于统计信道状态信息的码本预编码方案。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信息时代正在转型为智能时代。移动及无线技术作为智能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托之一,其优势已经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说话人识别技术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具有更为简便、经济和更好的可扩展性等优点。目前的说话人识别系统对纯净语音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识别精度,但当用于识别的语音存在失真
Ad hoc路由协议根据它们的路由策略的不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table-driven和on-demand-driven两类。Table-driven路由协议要求每个网络节点的路由表中,要存有到所有可能的目的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以行人为研究目标的问题众多,行人检测及人数统计是其中的两大研究重点,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监控等。本文针对行人检测以及人数统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