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观念的构成与变迁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repo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一方面继续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另一方面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利益出发,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合理转型。这不仅意味着中国需要从物质利益和制度基础方面做出贡献,还意味着为世界提供“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观念。“中国特色”一方面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在新中国外交观念的主要构成内容中,国际主义的世界革命观、民族主义的主权国家观、传统的天下观这三种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的秩序观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作为传统对外关系思想的“天下观”在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被传承和延续?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天下观是中国外交观念中最稳定的核心部分,即世界观;传统的天下观是一种儒家道德世界观,近代以来儒家道德的内容消解了,但道德结构仍然存在,即天下观蜕变为一种道德结构,这种道德结构会对国际主义、民族主义的秩序观念进行吸收、整理并成为新的道德内容;新中国的外交观念经历了以国际主义为主要内容和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两个阶段;新的道德内容一旦确立,中国在外交行动中会努力适应新的道德要求,并维护道义原则不被破坏。第一章,对观念和外交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从观念建构利益,利益决定行为;文化身份孕育建构行为;战略文化持续影响行为三个层次展开。其中外交观念中最稳定、最核心的部分是世界观。接下来主要阐释和分析世界观的内涵,以及多元世界观并存的情况下,世界观的原型问题。第二章,首先讨论中国传统世界观——天下观的含义与制度实践;其次分析天下观的道德内涵、道德结构以及道德外化的秩序形式。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外交观念中国际主义秩序观和民族主义秩序观的主要内容,以及与天下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在论述新中国外交历史发展过程中,外交观念构成形式的变迁与演进。第五章,以中国对联合国维和政策与实践作为案例,检验不同时期中国外交观念构成形式的演变。第六章,一方面对文章论述进行总结,提炼观点;另一方面对天下观的未来前景作出展望。
其他文献
<正> “核心竞争力”自1990年由著名管理学家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以来,已成为企业管理及战略研究的热点。核心竞争力既为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作为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有序的科学体系,针对该科学进行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笔者将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笔者认为作为正
根据马脊梁矿治理西一回风斜井穿煤层(采空区)井筒火灾的成功经验,结合矿井开采实际,因地制宜提出采取注水、注粉煤灰、注浆等综合措施,使复杂条件下的井筒火灾得到有效控制,
磁极结构直接影响永磁电机气隙磁场的分布。提出一种组合双层Halbach阵列结构。利用叠加原理,采用标量磁位法对该结构电机中的气隙磁场进行了解析计算。同时,对于有齿尖结构
<正>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高风险企业,发展会面临诸多风险,信贷风险则是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也是经营中需要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持续、
教育财政充足是相对于教育财政需求而言的,需求标准的变化影响着对教育财政充足的判断及评价。本文从三级教育、与国外相比和重经济轻教育等来分析我国教育财政充足存在问题,同
摘要:随着两会的顺利召开,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样也面临风险社会的一个外部情况,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不断复杂化,加之公共危机自身具有很明显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某些危机事件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公共危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本文即针对公共危机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展开几点论述。  关键词:公共危机;多元主体;治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近体诗,《江畔独步寻花》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诗词专辑中的一首七言绝句。前者表现了春天里人们在画卷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