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文化制约和影响着言语交际,和语言密不可分。我们学习语言,一般都出于两个目的,一是用于实用性交际的需要,或者是被这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深深的吸引。基于后一种学习目的的广泛存在,语言教学不能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必须建构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导入。特别是对于建构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对外汉语教学更是如此。将文化导入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界历经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过去,文化一度被当作单独的文化知识传授活动,与语言教学脱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不断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不仅在中国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学者们也开始重新审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的处理。熊文华、朱文俊第一次指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国内对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就此展开关注和讨论,“文化解释说”、“文化导入说”、“文化融入说”等等纷纷被提出。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赵金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以语言学为本体论的,以其他学科理论作为辅助。”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主要还是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展开的。文化导入的研究,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是从有益于语言教学本身出发的,从语言学角度去处理的。但是追溯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起到从全球性的“汉语热”现象,我们会发现,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生长于其他文化种群的学习者来说,语言本身并不是他们所追逐的目标,或者说是唯一目标,很多慕名来中国的学习者或者在当地的孔子学院的学习者,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往往是承载着语言的,或者是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对于文化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或者文化因素教学都不能单单只停留在语言教学的层面上,而应该从更高的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中国文化”,应该说它只是中国文化中很少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语言教学范畴内的概念。它指的是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和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必须要理解和掌握的那一类文化内涵,是那些在交际过程中会形成交际障碍的那种狭义的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为了区别专门的文化专题教学,我们将之称为“文化因素”教学,或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汉语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进行丰富而大量的文化知识教学或者成系统的文化教学,所以主要进行的是文化因素的导入。因此,针对这个阶段的特点,怎样进行文化因素的导入是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