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普遍性福利措施的实施、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降低等各种原因,人口激增,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状态。为避免过大的人口基数阻碍经济发展,我国专门出台了生育政策以控制不断增长的人口总量。现行生育政策历经五十年代的节制生育提出阶段,六十年代的计划生育试点阶段以及七十年代的“晚、稀、少”政策提倡阶段,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面落实并普遍实施。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坚持严格的一胎化政策,只有符合规定的条件才能准予二胎。由此,我国形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三口之家成为普遍的家庭结构模式。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导致我国家庭普遍仅拥有唯一的子女,使得这些独生子女家庭承担了潜在的失独风险。一旦某些情况发生导致独生子女的死亡,这些家庭就转化为失独家庭,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生活上经受各种损害。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陆续向国家提出了补偿要求,而现有的关于失独家庭的扶助制度存在许多缺陷,不利于失独家庭的权益保障,这对构建国家补偿制度提出了现实需求。本文即基于这一背景展开构建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的深入研究。本文从界定该制度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现有扶助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该制度建立的各项基础,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我国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的具体构想。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各个部分层层递进,全面展示了笔者关于构建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文章的第一部分阐释了失独家庭现象及其成因。失独家庭是我国特定时期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与我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独生子女家庭的形成是失独家庭形成的前置阶段,独生子女家庭所具有的高风险性使其易于向失独家庭转化。文章的第二部分论述构建我国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该部分首先从当前失独家庭扶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分析现有扶助制度在失独家庭权益保障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构建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本文认为,构建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是保障失独家庭权益、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述构建我国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行性。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构建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坚实的法理基础、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强大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因而,本部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构建我国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文章的第四部分提出和论证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构想。制度的构建离不开基本原则的确立与指导,该部分在确立了制度构建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后,从失独家庭国家补偿的具体范围、补偿方式、实施机构和程序以及补偿经费的资金来源与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系统论述了笔者对失独家庭国家补偿制度构建的具体思考。
其他文献
伴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浪潮,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全球化,人才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各个国家都展开了对人才的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你画我摹”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让“老师教得更顺心、学生学得更开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俄罗斯足球发展进行分析。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现代足球在俄罗斯的发展经历了沙皇政府阶段的粗放发展期、苏联政府阶段的全面发展、快速成长和强盛期,以及
为了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尤其是大型工程存在的工程预算精确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将BIM应用于招投标系统的设想,首先分析了基于BIM招投标系统和工程预算的业务流程,然后设计了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推行,使得学前教育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素质教育理念倡导的就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学前教育正是重要的学习时期,也是综合素质塑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幼
潘懋元先生在民办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八个基本逻辑: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
为了探讨、比较焊接和螺栓连接钢框架的极限承载能力、滞回性能及动力特性,本文进行了6榀1∶2比例的单跨双层钢框架循环加载试验和动力特性测试,其中焊接、端板螺栓连接、角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土壤管理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土壤退化已成为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何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土壤退化的控制和作
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
<正> 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