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间粘结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zh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问题,一直是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单调荷载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研究较为充分,但由于混凝土结构疲劳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导致疲劳荷载下的情况研究较少,而裂缝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疲劳性能研究更少。本文针对目前研究很少的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本文进行了6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单调荷载和疲劳荷载试验。单调荷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两预留孔槽间的粘结应力分布曲线峰值逐渐内移:当荷载足够大时,靠近两预留孔槽的端部区域粘结界面首先发生破坏。疲劳荷载试验结果表明:端部界面相对滑移量在循环加载的初始阶段增长迅速,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增长速度放绥,逐渐趋于稳定,也即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稳定增长阶段;从第一次循环加载过程中可看出,当完全卸载时,存在一定的残余钢筋应力和反向的残余粘结应力,且荷载上限水平越高,对应的残余应力一般越大:粘结应力分布曲线在循环加载初始阶段退化严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退化速度变缓,逐渐趋于稳定;另外,相同的荷载循环次数下,荷载上限水平越高,粘结应力分布曲线退化越严重;当荷载循环次数足够多时,两端预留孔槽处以及后来出现裂缝位置的附近区域的粘结界面首先发生疲劳破坏。   从微观受力角度,本文分别对单调荷载和重复荷载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间的粘结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本文认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界面是一种新的材料,其性能取决于钢筋和混凝土,但更受控于混凝土,因此,在疲劳荷载作用下,这种材料也应符合疲劳变形三阶段的发展规律。另外,对影响粘结多种指标的分布趋势及退化趋势进行了定性分析和推理,并以此得出裂缝间钢筋应力、粘结应力、残余钢筋应力和残余粘结应力的分布趋势和退化趋势。   从材料疲劳损伤的角度,并结合现有损伤理论关于疲劳的知识,建立了基于本文试验结果,且考虑应力上限水平的裂缝间粘结疲劳损伤演化方程。另外,考虑裂缝间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建立含有疲劳损伤变量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式,为以后对承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混凝土结构进行精确的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工业飞速发展,混凝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机场、桥梁、高速公路等,而混凝土面层由于受到长期反复荷载、雨水浸泡冲刷、酸碱侵蚀等,导致耐久性下降而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网壳结构作为新型曲面结构,跨度大、刚度好、制作安装方便等一系列优点使其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函数曲面在空间网壳的发展和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网壳结构形式:以
本文对平面外荷载作用下的夹芯墙进行了弹性力学分析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夹芯墙的平面外抗震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进行了墙体的平面外抗风与抗震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反
由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其相对价格低廉和取材方便的优点,所以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混凝土结构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而随着二氧化碳等工业气体的排放,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加固、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高性能复合砂浆钢丝网加固等加固方法是近几年新兴的加固技术,该技术具有加固承载力提高大、施工简便、
墙后土压力计算是岩土工程领域的基本课题之一。目前土压力计算大多采用朗肯或库仑土压力等经典理论,但其前提是墙后土体宽度满足半无限假定。然而,实际工程中,往往遇到墙后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核心方法的Pushover分析方法做了许多的拓展研究,以期该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其中就包括对高层结构
随着国家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跨越江河的大中桥、特大桥在逐年增多。与此同时船舶运输流量、船舶运输吨位也在逐年增大,桥梁墩、台受船舶撞击的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桥梁
混凝土材料是典型的率敏感材料,不同应变速率下其强度、延性和破坏模式都有明显的改变。土木工程中的各种混凝土结构除了承受静荷载外,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动荷载的作用。欧洲
为了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一般会通过种植绿色植被或者树木来改善房屋周边的风环境以及热环境。当近地风流经树木的过程中,其下游区域气流的能量逐步损失,来流风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