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睡眠是自然形成的、规律性循环的人类身体和精神的休息状态。失眠是临床上最普遍的睡眠障碍,其发病率占成年人的30%-40%,占儿童的15%-25%。有研究称慢性失眠影响约10%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不同人的睡眠需求差异显著。失眠状态下,晨起时强烈的睡眠不足感会干扰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社交。睡眠是一种症状而并非是一个病名。现代医学迄今尚难清楚阐释失眠的发病机制,人们普遍认为在与睡眠-觉醒周期相关的解剖结构中发生了病理改变。此外,内分泌调节与睡眠-觉醒节律密切相关,如褪黑素等激素治疗失眠确有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证实。简单来说,其发病机制为抑制功能减退或觉醒功能增强。失眠对生活质量、情绪、认知功能及健康有很多负面影响。失眠可增加抑郁症患病几率,导致记忆力减退及烦躁易怒。失眠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还包括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免疫力、提高交通事故发生概率。现代医学治疗失眠主要以调控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为主。而安眠药物往往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服用一段时间后其安眠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疗效全无。安眠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药物,但有大量研究报道了安眠药物的副作用。尽管失眠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现代医学仍未找到一种可靠的方法完全解决这一难题。针灸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从方法学角度验证其治疗失眠确有疗效仍有待研究。基础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可诱导内啡肽、5-羟色胺、脑啡肽和γ-氨基丁酸(GABA: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释放,这种以生物医学及药理学为基础针灸效应研究更容易被西方医学认可。《内经》认为,失眠是“昼不精”与“夜不暝”恶性循环的结果,针灸通过调节和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转,有助于重建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以前期中医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文献及前期内容的回顾性研究,可以证实针灸治疗失眠确有疗效。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中医理论及疗法尚未被现代科学证实。方法学的局限性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证实,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有待通过更多临床试验来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因病选穴,一种是因证选穴。因证选穴时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辩证选穴,诊断性概括某个疾病阶段个体症状和体征的病理改变,包括脉象和舌象的改变。相反,因病选穴是以实践为基础选择一组确有疗效的穴位,而不太注重辩证及中医诊疗原则。针灸治疗失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因证选穴辨证论治其疗效要优于因病选穴。研究目标:本研究中我们要了解如何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对失眠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时如何选择穴位及最佳治疗技术如针型、尺寸、得气感、手法及针刺深度等。同时也会考虑其他中医临床常用的辅助疗法如放血、拔罐、TDP灯及电针等。我们主要的研究目标是在李瑞教授指导下观察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在李瑞教授指导下,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对失眠患者进行辩证分型。在李瑞老师指导下,本实验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开展。针刺加电针治疗失眠患者10例。首先,以中医四诊采集病史,并将其归为心脾两虚、血瘀、心肾不交、脾胃不和、肝火旺、心火旺及阴虚火旺七种类型。每位患者辩证选穴进行针灸治疗。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40mm*30mm),每周两次,每次20-30min。依导师经验选穴,根据患者解剖位置并结合导师经验进行穴位定位。导师以合适的角度及深度针刺,针刺中要注意得气感,要求每位患者得气,风池等穴位同时要求得气感循经感传,某些穴位要根据辩证采用补法或泻法。脑为神明所居之所,所以治疗中要选择某些有安神功效的穴位,如神庭、百会、头维、本神及风池等老师的经验穴。神门、三阴交是针灸治疗失眠的主要穴位。一些患者会针刺通里、照海这两个经验穴。常用任脉上的穴位如气海、关元、中脘配天枢以调气、补气,也会依据患者情况及所涉经络选择其他穴位。根据老师的临床经验针对主要的病理因素及主要穴位使用电针,利用其助行气、消病因、镇静安神的作用治疗失眠。电针频率为1Hz,断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度的50%-100%为度。持续时间20分钟,腹部照TDP灯类似艾灸的补气作用。某些患者会辩证在背俞穴或病变部位拔罐、放血以化瘀行滞。讨论尽管失眠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现代医学尚未探明其病理及发病机制。西医对这个常见疾病仍未有可行疗法,而患者同时要面临药物高昂的费用及副作用。在此情况之下,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疗法,深入研究针灸治疗失眠任重而道远。在西医使用针灸诊疗时仍有一些问题,他们会从西医的角度开始治疗,因病选穴进行针灸并非辨证论治。但事实上中医理论中同一疾病有不同的证型,每一证型都有相应的穴位组合。西方的针灸研究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现代针灸研究者往往只关注单一穴位治疗某一疾病的疗效,而并不关注辩证论治。另一个问题在于现代针灸往往只研究相关脏腑,而中医疗法是以脏腑、经络理论、器质性改变共同为基础的。本研究中,失眠往往非单一证型。事实上失眠只是症的一个表现,要以失眠为着眼点根治病症。诊断失眠患者我们要考虑三个方面:器质性病变、病在经络、病在脏腑。以辩证论治为指导,选择某些穴位治疗失眠的“标”,选择某些穴位治疗失眠的“本”。选择其他穴位及辅助疗法消除病因。以中医诊断为依据评估10例患者的诊疗流程。10例患者中心肾不交夹瘀证和热证比较常见,在针灸治疗2-3次后开始首次反馈评估,在3-5次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理论中,失眠常伴随烦躁不安,所以镇静安神是治疗失眠的重要原则之一。失眠常见心肾不交及脾虚,所以选穴主要以心、肾、脾三经为主。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西方针灸并不注重消除血瘀、血热等病因,也不注重依据经络理论随证选穴。另一个起效的关键点在于每个患者的每个穴位都要求得气。虽然本研究中治疗失眠选择了许多相同的穴位,但为了加强疗效每个患者辩证增加了 2-3个穴位。中医理论强调尽量少耗气,使气至病所,以达到穴少而效佳的疗效。本研究以传统中医理论为落脚点,致力于揭示针灸治疗失眠的本质并助力针灸的海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