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恢复国债发行。从此,国债一直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影不离。而且,政府举债规模越来越大,从1981年的121.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6283.4亿元,增长了近50倍。国债政策已经不仅属于财政政策范畴,而是连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中介。 中国国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走过了同西方国家类似的道路。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意识形态上,还是体制安排上,中国对于国债是摒弃和排斥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面临财政困难,作为政府的一种临时性的筹资手段,国债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债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经济范畴。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债作为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从1998年到2003年底,中央政府累计共发行建设国债达8000亿元,2003年底国债年发行额突破6000亿大关,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28.98%,中央预算的债务余额达到21000多亿元,占到当年GDP的20%。在西方国家,国债己成为政府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国债利率是市场的基准利率,对金融市场上其他产品的价格制定起到了基础作用。随着国债市场在我国的逐步发展,国债的金融功能也不断显现,但由于市场基础制度如利率市场化等条件还不具备,使国债的金融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目前对于国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债的制度研究,着重于国债的发行机制和制度、国债的流通制度等等;二是国债的经济效应分析,主要探讨国债与整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笔者主要研究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 笔者首先对国债效应进行了理论综述,对各个时期的国债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评价,从中归纳出国债理论演变以及指导国债具体实践的一般规律。紧接着回顾了我国国债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程,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给予了分析和阐释。之后进入了本文的核心论证和研究部分。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上对我国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了国债发行对经济增长、社会总需求(投资和消费)以及金融市场(利率、货币供给、物价)的影响,着重通过国债运行的机制研究了其对上述各变量的影响过程,对于各变量的影响都立足于我国的国债发展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第七章部分,笔者在前文论述和实证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研究的方面很多,相对题目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显得有些单薄。我会继续努力,在国债的研究中取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