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氟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液是水性涂料中最重要的成膜物质,乳液的好坏决定了涂料性能的优劣。本文对耐水性、耐高低温性优异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硅丙乳液)和有机氟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氟硅丙乳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以有机硅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甲基丙烯酸(MAA)为原料,通过预乳化半连续聚合法制备了硅丙乳液。确定了硅丙乳液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选择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为有机硅功能单体;反应温度78℃;恒温时间1.5h;硅单体用量3.0%(占总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用量4.0%(占总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0.4%(占总单体质量分数);缓冲剂用量0.5%(占总单体质量分数)。制得的最佳硅丙乳液的凝聚率为1.05%;转化率为90.01%;涂膜后吸水率为1.65%,接触角为90.24°。对乳液及其乳胶膜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表征)、粒径分析、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FT-IR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表征)、热稳定性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测试与表征,硅丙乳液在成膜过程中自分层,使硅丙乳胶膜附着力、耐水性和耐高低温性相比丙烯酸酯乳液(纯丙乳液)有显著提高。其次,以有机氟和有机硅为功能单体,采用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氟硅丙乳液。探讨了连续加料法、分批加料法和半连续加料法三种加料方法对氟硅丙乳液聚合的影响;测试了氟硅丙乳液的固含量、转化率、凝聚率、TEM、粒径分析、机械稳定性、成膜性等性能;并表征和测试了氟硅丙乳胶膜的接触角、吸水率、FT-IR、TG、SEM和XPS。确定采用半连续加料法;滴加时间1.5h;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MF-12)为有机氟单体,用量为10%(占总单体质量分数);A-171为有机硅单体,用量为5%(占总单体质量分数);软单体量:硬单体量为3:2;乳化剂量3.0%(占总单体质量分数),OP-10:DNS-86为1:2;引发剂量0.3%(占总单体质量分数);加料时间1.5h。乳液的凝聚率为0,转化率为95.63%。粒径分析和TEM照片表明氟硅丙乳胶粒子粒径分布窄,集中在110nm,并呈现类似核壳的结构。SEM表明氟硅丙乳液成膜后均匀连续,无缩边、缩孔现象。XPS分析表明膜-空气界面氟、硅原子的含量比膜-玻璃界面的氟、硅原子含量高,且均高于氟、硅原子含量的理论值,即氟硅丙乳液在成膜过程中,氟、硅链段协同向膜界面迁移,产生乳胶膜的自分层现象。低表面能的氟、硅链段的这种自分层,使乳胶膜的接触角(106.51°)增大,吸水率(2.50%)降低。将制备的氟硅丙乳液与硅丙、纯丙乳液对比,氟硅丙乳液的高温贮存稳定性(7d)和冻融稳定性(5d)均有所提高。TGA表明加入有机硅和有机氟后,使氟硅丙乳胶膜的热稳定性比纯丙乳液高110℃。
其他文献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功能基础,决定着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方向。"扶阳气"作为仲景辨治伤寒六经病的主导思想之一,其含义有补养阳气和调理阳气。具体到心悸的证
目的:观察自制理气利咽汤对梅核气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理气利咽汤(郁金、腊梅花、桔梗、枳壳、青皮、甘草等)治疗梅核气30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86%。体会:本方诸药合用,具
徐杰舜教授人类学学者的口述史研究自1999年延续至今,已有丰硕成果。他的人类学学者的口述史研究,将人类学的口述史从对"他者"的研究拉回到对"自我"的研究,在对人类学学者自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景观发生显著的变化,同时土地景观认同(Landscape identity)随之改变。土地利用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强调了人与土地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东非、亚洲、南美等世界各地,我国各地都有种植。长久以来,人们用苦瓜粉、苦瓜汁、苦瓜有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
舒尔茨(1960)认为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贝克尔(1960)认为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教育投资
人类出现后工具随之产生,工具成为了人类肢体与大脑的延伸,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媒介,因此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也紧密相联。人们在使用工具时往往会下意识带着自己的行为习惯进
越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随着两国政治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加强,两国双向经贸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越中两国经贸遵循“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1~100nm)的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维纳米材料(或纳米纤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成为目前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