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MSCT表现。 本课题拟通过MSCT对膝关节韧带的研究,总结出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SCT表现,为临床交叉韧带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检查方法。该方法旨在解决基层医院因设备不完善或外伤急诊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完成膝关节韧带损伤检查和诊断,而贻误诊治时机的问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MSCT技术的不断发展,MSCT已具有省时、快捷、一站式完成等优点,并可同时进行双侧膝关节对称扫描,这是MRI所不能比拟的。本课题利用MSCT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容积扫描以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等,希望充分挖掘MSCT在膝关节扫描中的优势,使其成为急诊运动损伤中一种新的检查技术。 方法:资料收集57例有明确外伤史或运动性损伤的双侧膝关节CT资料,患侧均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为十字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38例,包括前交叉韧带挫伤或断裂29例,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6例,股骨附着点撕脱骨折3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9例,其中包括后交叉韧带挫伤2例,后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16例,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伴后交叉韧带挫伤1例。 机器设备及参数: MSCT使用GE brightspeed16层全身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双腿自然伸直,行双膝平行对称性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矩阵512×512,层厚1~2 mm,螺距1-35/1,扫描时间12~18s,采用软组织算法,利用软组织窗(窗宽300HU窗位50HU)及骨窗(窗宽2000窗位650)观察。扫描范围:包括股骨远端及胫腓骨近端。 MRI采用GE Signa0.2T全身磁共振扫描仪患者仰卧位、足先进、单侧膝关节0°伸直位固定,采用膝关节表面线圈,髌骨下缘对准线圈中心,斜矢状位采用SE T1WI(TR=440 TE=16),FSE T2WI(TR=4200TE=93),横断面采用SE T1WI(TR=300 TE=18),斜冠状位采用FSET2WI+FS(TR=4300 TE=104/75),扫描层厚为5mm,间距为1mm,扫描时间:18-26分。 观察指标在MSCT的MPR重建图像和MRI的斜矢状位图像上观察膝关节韧带、肌腱及其走向,显示韧带与骨皮质的连接部分及关节完整结构,分别测量前后交叉韧带的相关数据,如前后交叉韧带CT值,PCL角,AT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析方法通过对比健侧正常组和病变组膝关节韧带的相关数据,统计学分析所测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均数的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MSCT与MRI对正常膝关节交叉韧带显示程度基本一致。正常膝关节交叉韧带在MPR的不同平面上,形态是不同的,在关节内脂肪垫和液体的承托下,均呈软组织稍高密度影。斜矢状位:ACL多为斜行走行的条带影,PCL多为弓形向后突起的条带影。斜冠状位:ACL为斜行走行的条带影,胫骨端膨大,可呈“人”字型,PCL为圆形或横椭圆形结节影。轴位:ACL和PCL均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影,PCL横径>ACL横径。 交叉韧带损伤的MSCT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中包括:交叉韧带水肿、增粗,边缘毛糙,韧带CT值<75HU提示韧带损伤;韧带附着点处可见游离的碎骨片影,伴韧带走行扭曲、短缩提示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韧带正常形态消失、连续性中断提示韧带断裂。其中韧带水肿增粗、边缘毛糙及CT值<75HU,韧带附着点处可见游离的碎骨片影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间接征象中的PCL角<107°或AT角<45°均提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可能,具有诊断意义。 结论:本研究利用MSCT良好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多方位、多角度、连续性的观察膝关节韧带,得出MSCT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有着良好的诊断价值。MSCT利用容积扫描,能够快速、简洁、一站式完成双侧膝关节对称扫描,是对膝关节交叉韧带MRI检查技术的一种补充,尤其对于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显示的更为清晰,这是MRI所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