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翻译主体,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并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其主体性。但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一直未受到重视,同时译者主体性被忽略甚至被否认。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中心地位被重新认识,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置于广阔的文化语境下。多元系统派的代表人物吉迪恩·图里提出了以译语为中心的译语文本理论,指出译者的决定受到来自译语文化系统的强力制约。随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发展,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模仿者。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本论文主要将译者主体性置于译语文化语境下,来分析译语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把中国文化视为译语文化,探讨了中国文化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以及英译汉翻译活动中译者在原语文本、翻译策略及译文风格方面的择取特点极其主体意识的彰显。本论文包括导言和结束语在内共六章。第一章是导言,表明了在译语文化中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第二章首先从哲学角度讨论了主体与主体性,并给出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接着回顾了译者在中西方翻译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第三章先分析了译者主体性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出译者主体性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然后描述了苏珊·巴斯内特、安德烈·勒菲弗尔与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观点,这些观点将作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探讨了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中国译者如何在英译汉翻译活动中呈现其主体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反映了译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本章还指出译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与选择过程都是在译语文化翻译规范的制约下进行的。第五章探讨了文化因素制约下的译者主体性。文化为译者提供广阔的空间呈现其主体性,同时又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作为两种文本的中介,既不能无视原语和原语文化的存在,也无法摆脱译语和译语文化的制约,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总是处于两种文化的交互作用中。最后一章是总结部分,简要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指出了译者在文化因素制约下的特点。总之,译者不仅要精通原语与译语,更要熟悉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特别是可以跟随时代步伐,顺应文化的变迁,从而彰显其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