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的“三农”问题,认识到农业基础是否稳定,农村是否和谐,农民是否安居乐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东北三省作为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且其乡村发展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自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确保东北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等政策以来,区域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乡村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数县(市)仍以农业为主,乡村转型面临突出的问题。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对于促进区域乡村转型和统筹城乡发展和因地制宜设计乡村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从以下6个方面研究了东北三省的乡村性:1.东北三省乡村性特征分析。从人口、产业、居民生活、物质与精神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东北三省乡村性的现状特征,发现各方面均不断完善,但与人民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2.东北三省乡村发展类型。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产业基础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将东北三省划分为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均衡性型。3.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测度。选取东北三省149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以2001、2005、2009、2013年《吉林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线性加权求和方法综合测算东北三省的乡村性指数,并识别了不同地区乡村性水平的强弱,判断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程度。2000年以来,各县(市)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均值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但下降幅度较小,东北三省粮食基地地位未能根本改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性总体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省级尺度看,乡村性指数表现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此外,县(市)乡村性与其离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距离成正比,且以各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呈环状递增的空间分布。4.东北三省乡村性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运用Moran’s I和全局-G统计量探索东北三省149个县域乡村性的总体空间关联格局;采用Gi–统计量测度不同空间位置的高值簇和低值簇,识别热点区和冷点区,测度乡村性空间关联的局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冷点、次冷点、热点、次热点区域的空间演化具有“北上”的特点,温和区域的空间演化具有“南下”的特点,乡村性低值与低值、高值与高值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5.东北三省乡村性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从资源禀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和资本市场等视角,探讨了东北三省乡村性时空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发现资源禀赋条件有保持乡村性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的倾向,而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农业投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本投入的增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乡村性水平,并形成乡村性的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