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对比增强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评价不同采集时相下右肾上腺静脉(Right adrenal vein,RAV)的显示率并评价其图像质量;在满足RAV诊断率的前提下,应用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的低剂量CT扫描技术并评价RAV的图像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临床筛查后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行腹部三期增强CT检查的124例受检者,依排除标准排除4例(BMI≥25kg/m~2),共计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受检者分为A、B、C共3组,每组40例。A组为常规剂量对照组,采用120kV,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按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又分为A_动、A_静、A_实组;B组为常规剂量实验组,采用120 kV,ATCM技术,按动脉期、动脉晚期、静脉期分为B_动、B_晚、B_静组;C组为低剂量实验组,第2期采用固定100kV、150mA,其余扫描参数及方法同B组,按动脉期、动脉晚期、静脉期分为C_动、C_晚、C_静组。第一部分: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应用双盲法分别对A、B组图像的右肾上腺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测量A、B组同层不同扫描时期的右肾上腺静脉(RAV)、同层面临近右肾上腺(Right adrenal gland,RAG)及前腹壁脂肪的CT值,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ion,DLP),计算和比较图像信号噪声比(Signal-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 ratio,CNR)等进行客观评价。第二部分:两名影像诊断医师应用双盲法对C组图像的右肾上腺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测量并计算C组相关客观评价参数,并将三组的主客观评价进行比较。计算并比较C_动、C_晚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A、B组分别进行组内主观评分比较,其中A_静、B_晚组分别为A、B组内RAV显示率最佳时期,且B_晚组检出率及主观评分明显高于A_静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H=6.38,P<0.05);客观评价B_晚组RAV的CT值、SNR、CNR均高于A_静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t’=-5.59、-2.85、-3.27,P<0.05),而两者RAG的CT值及背景噪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A_静、B_晚、C_晚三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差异有统计学差异(H=7.18,P<0.05),B_晚组的评分及检出率高于A_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03,P<0.05),但与C_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_静、B_晚、C_晚三组图像质量的客观比较,RAV、RAG的CT值、背景噪声、SNR、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8.77、18.86、1.90、5.03、3.10,P<0.05)。组内两两比较,同为动脉晚期的两组(B_晚、C_晚)相比,低剂量组(C_晚组)RAV、RAG的CT值以及背景噪声高于常规剂量组(B_晚组)(t=56.85、26.48、2.00,P<0.05),二者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_动、C_晚两组辐射剂量比较,C_晚组扫描时降低了管电压和管电流,与常规增强扫描组相比DLP及E分别减少了46.20%、45.52%,经配对t检验可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2.30、12.19,P<0.05)。结论:第一部分:右肾上腺静脉在动脉晚期显示率较静脉期更高。第二部分:使用100 kV-150 mA低管电压低管电流的对比增强多排螺旋CT(MDCT)扫描技术,在动脉晚期右肾上腺静脉检出率可达95%,并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约45.52%的有效辐射剂量。本研究有助于医师在AVS术前对RAV的位置做出预估,提高AVS成功率,对于PA的早期确诊和分型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