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不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而言,虚词的掌握是其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其中副词“就”是典型例子。副词“就”作为初级语法点,在其所在语境中所表意义各不相同,使用频率多,义项繁多是它的特点。然而,正是因为其义项繁多,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许多困扰。在现实教学中,不只是初级和中级学生,对于那些已取得高级汉语水平资格的学生来说,使用偏误也是常见现象。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关于副词“就”的偏误研究有很多,而把“就”作为时间副词来考察与分析偏误的资料并不是很多。基于此,笔者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对教材的分析考察,结合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考察方式,重点研究时间副词“就”的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本文主要根据汉语本体及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成果为研讨依据,运用偏误分析的理论及实例来分析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对时间副词“就”的运用以及偏误原因和相应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过度泛化、教材讲解不当以及学习策略不当等在其学习中的影响。笔者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研究:一是参照权威学术研究理论成果及各类词典和工具书籍,对时间副词“就”的相关句式筛选分类;二是在过去研究成果基础上归纳梳理,主要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研究,来考察时间副词“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通过考察研究,绝大部分时间副词“就”的义项被所考察教材涵盖,但不可否认,重要义项的忽略、语法点安排不合理、举例不典型以及讲解和练习失调等现象还是存在的。所以,在此基础上,笔者一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教授学生该语法点非常重要。因此,笔者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总结了汉语时间副词“就”的注释,并结合了偏误研究的理论成果,及第二语言原理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对教材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建议。笔者认为,教学中对时间副词“就”的讲解采用情景法以及对比法比较妥当。本文希望,通过对时间副词“就”研究,能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相关教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及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