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笑是一种相互取笑、逗弄的友好会话,在交际中表征了攻击性、非真诚性与乖讹性。它具有娱乐功能,可增强团体归属感,亦可增进情谊,润滑交际等。迄今玩笑话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主要集中在语用层面上,尚未有研究者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视角来探讨玩笑的深层解读与调节机制。我们认为考察玩笑话语的交际效果除应从修辞层面、语用层面外,还应从受话者的心理接受层面去探究,因为受话心理决定玩笑交际的质量甚至成败。论文综合运用语用、认知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了玩笑的受话心理与玩笑的调控策略。玩笑的受话心理是指受话者在玩笑表达后的心理接受状态与倾向,类属多层复合的心理信息系统,它普遍存在于受话者的心智中,主要由受话个性结构(含受话能力、受话动机、受话兴趣)与受话心理过程(含受话认知、受话情感、受话意志/认同)两个子系统组成,同时表征了复杂性与可变性等语用特征。其中,受话能力是受话动机与兴趣的基础,而受话兴趣决定受话动机;受话认知是受话情感与意志/认同的基础,受话情感影响受话意志/认同。受话心理之主体常会随话论转换而转换。受话心理按玩笑的接受程度可分为全部接受、部分接受与不接受。笔者研究发现:1)玩笑表达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受话心理;2)攻击方式与攻击强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受话心理的不同;3)受话心理会随场合与环境之变化而变化;4)不同玩笑主体间的受话心理亦各有差异。通常来说,受话心理的识别是说话者对受话者心理状态的宏观洞悉,其结果可视为下阶段调控行为的参照。受话心理的识别方式主要包括:1)观察副语言特征与态势语;2)对话语反馈的认知;3)站在他人立场来思考话语的接受性等。玩笑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礼貌维度具有双重性,能否把握玩笑的“度”,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必须注重调控策略。受话心理具有复杂性与可变性,但其深层结构是稳定的、可观察的。依据此类特征可以运用不同调控策略来调整受话心理,从而产生调控效益。笔者以Snyder等人的“自我监控理论”与Zimmerman等人的“自我调节理论”为基础,结合受话心理的构成元素,提出玩笑交际的五个调控策略:1、驱力调节策略(调节受话能力);2、兴趣激活策略(调节受话兴趣与受话动机);3、元认知调节策略(调节受话认知);4、情感监控与调节策略(调节受话情感);5、认同激活与整合策略(调节受话认同)。需要指出的是,五个策略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说话者可研判语境下受话心理的缺失情况,综合选择一种抑或多种调控策略。此外,我们认为受话心理、调控策略以及玩笑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1)玩笑表达与玩笑受话心理之间呈现出博弈性,平衡状态是双赢;2)玩笑的调控策略旨在调节与顺应受话者的受话心理;3)调控策略指导玩笑的表达。调剂好三者的关系可有效控制玩笑交际的进程,最大化说话者预期的话语效果,最小化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