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乡愁”便流淌在国人的血脉中,无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思乡之情,还是“家国一体”下的“乡愁”变“国愁”,亦或者是现代化进程下的文化身份寻根,“乡愁”都是“流动社会”的亘古主题,表达着人们对于“故乡”的记忆,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这个媒介无所不包的年代,文艺作品无疑成为了创作者与接受者沟通的极佳连接方式,也成为了传达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兼顾较强社会功能与较高艺术价值的乡村题材纪录片,便承载并传承了“乡愁记忆”。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从外部语境看,纪录片产业的勃兴与政策的推出都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诸多助力;从内部语境看,“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等国家政策的推行又促使一大批表现乡村建设并蕴藉乡愁意蕴的作品蓬勃发展,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本文以2012年之后的乡村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并将视角聚焦于作品中的“乡愁记忆”,这不但弥合了现代人的思乡愁绪,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凸显着家国同构的意识。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指明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首先从乡村题材纪录片的概念界定与“乡愁记忆”的理论梳理入手,确定研究对象与范畴,并对十八大以来乡村发展的社会语境以及乡愁文化的时代内涵进行阐释,而后建立作品与“乡愁记忆”之间的关联,阐明该类型纪录片建构“乡愁记忆”的典型性与合理性。第二部分是问题探讨的核心部分,围绕作品中“乡愁记忆”的呈现做详细论述,具体包含了文明始源对“乡愁记忆”的稳固与维系、礼法秩序对“乡愁记忆”的延续与传承以及家国情怀对“乡愁记忆”的激活与强化。第三部分围绕作品中“乡愁记忆”的发展意义与反思进行探讨,主要从“乡愁记忆”搭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科技与消费引发的“乡愁记忆”博弈以及全球文化汇流下如何更好的讲述中国故事等方面进行阐释。在文章的最后进行延展性的总结与展望,主要探索在新时代下,我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建构的“乡愁记忆”还可以利用哪些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得“乡愁记忆”永葆活力代代流传,并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