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复合因素方法(慢性束缚+夹尾激怒+力竭游泳)构建大鼠的慢性疲劳模型,以脾肾经穴位为主,观察针刺与艾灸对慢性疲劳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指标(旷场实验、力竭游泳时间)及骨骼肌中 PGC-1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线粒体中 CCO(Cytochrome c coxidase,细胞色素 C氧化酶)含量的影响,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支持。 方法:(1)造模与分组:大鼠称重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正常组不造模,其余3组通过复合因素方法构建慢性疲劳大鼠模型。(2)治疗方法:针刺组、艾灸组选用“百会”、“脾俞”、“肾俞”、“足三里”穴治疗,针刺组每只大鼠每日治疗15分钟,艾灸组每只大鼠每个穴位艾灸15分钟,共连续治疗14天。(3)取材:大鼠麻醉成功后,迅速摘取右后肢股四头肌组织,制成骨骼肌及线粒体匀浆。(4)指标检测: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分别测量大鼠体重、行为学指标及运用 ELISA法检测 PGC-1α、线粒体 CCO的含量。 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前:各组大鼠进食、饮水量,活动量,皮毛色泽及粪便形态无明显差异。造模后:正常组大鼠进食、饮水量、活动量、皮毛色泽未见明显异常。造模各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及活动量明显减少,大便稀溏,眼神黯淡无光、眯眼明显,精神倦怠、反应迟缓、嗜睡喜卧,皮色暗黄、皮毛稀疏。治疗后:针刺组与艾灸组大鼠进食、饮水量增加,活动量明显增多,皮毛顺滑有光泽,粪便形态正常。模型组大鼠无上述变化。(2)体重及行为学指标: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行为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同正常组比较,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行为学指标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造模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同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大鼠体重、行为学指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针刺组比较,艾灸组大鼠体重、行为学指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骼肌 PGC-1α、线粒体 CCO含量:1)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中 PGC-1α、线粒体 CCO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大鼠骨骼肌中 PGC-1α、线粒体 CCO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同针刺组比较,艾灸组大鼠骨骼肌中 PGC-1α、线粒体 CCO含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1)实验中采用复合因素方法(慢性束缚+夹尾激怒+力竭游泳)能成功构建出慢性疲劳的大鼠模型,高度模拟了人类的 CFS发病原因及病理过程,且方法简单易行、可靠有效。(2)针刺及艾灸治疗可以使慢性疲劳大鼠体重、行为学指标恢复正常,证明针刺与艾灸能够有效治疗 CFS。(3)针刺与艾灸均可提高慢性疲劳大鼠骨骼肌 PGC-1α及线粒体 CCO的含量,通过纠正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来发挥其抗疲劳作用,且艾灸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临床操作方法的选择及穴位的选取提供实验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