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遗迹组构的精细特征及演化规律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碳酸盐岩中遗迹化石发育丰富。在对野外露头实地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切片、薄片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遗迹化石、遗迹组构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共鉴定出遗迹化石类型7属10种;(2)按照遗迹化石的分子构成、产状、共生关系、丰度与分异度以及生物扰动的等级,结合沉积学特征分析,共识别出遗迹组构4种:(1)Psilonichn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低能的潮上带与潮间带上部(高潮坪)的沉积环境。(2)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代表高能的潮间带中-下部和台内滩等沉积环境;(3)Helminthopsis遗迹组构反映局限碳酸盐岩台地内的潟湖和开阔台地内的滩间海等较低能的沉积环境;(4)Helminthopsis-Chondrites遗迹组构揭示开阔碳酸盐岩台地中的滩间海-台内洼地等非常低能的沉积环境;(3)通过对豫西奥陶系马家沟组遗迹组构的精细描述以及在相同沉积环境中往往出现相同的遗迹组构,在旋回性性沉积作用的影响下,相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在垂向层序上的重复出露可以指示周期性变化特点,将遗迹组构类型置入地层格架内进行分别研究,从而分析归纳出地层格架下遗迹组构的发育特征。(4)通过对遗迹组构发育特征的精细描述和沉积古环境分析,解译出豫西北奥陶系马家沟组三段经过了两次海侵、海退的沉积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各遗迹组构与沉积微环境的垂向演化序列以及沉积相三维模式;这可为研究华北奥陶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演化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白河县区内山地坡陡沟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石较破碎,总体地质环境条件很差,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是我省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区贫困县之一。近几年来,人们对山区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居住环境的迅速扩展,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已构成严重威胁,并严重阻碍了全县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开展白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
本文选择龙首山中段产铀芨岭复式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系统研究芨岭复式花岗岩岩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探
本文将数理的方法应用于古生物学的研究中,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新生代植物化石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化石属名和化石采集地的对应关系用二进制表示,尝试应用聚类分析中Wards meth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扬子陆块与松潘陆块之间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分界线上。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自西向东以茂县-汶川断裂(后山断裂)、北川-映秀断裂
通过百顺矿田主要成矿构造野外露头蚀变构造岩观察、钻孔岩心构造岩观察、脉体和胶结物穿插关系的分析,系统地划分了它们的活动期次。在野外对研究区内各不同时代岩体和断裂
柴北缘乌兰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侵入岩,由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侵位年龄分别为246±0
南宁盆地是在燕山运动之后叠加在古生界褶皱基底、邕宁背斜之上,受断裂控制而发育起来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渐新世末,南宁盆地在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的强烈影响下,结束了盆地沉积历
分支水平井技术作为老油田调整挖潜、新油田产能建设、实现少井高效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且比单支井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鱼骨水平井作为一种特殊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