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报》作为在清末民初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销数最多、并成为日常官民重要读物的报纸,被称为“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大量的法制报道和评论。基于此,本文以《申报》报道作为研究载体,选择发生在上海租界内,曾轰动一时的优伶与商人之女“良贱婚姻”纠纷的“杨月楼案”为切入点,对当时各类民间人士在《申报》上发表的围绕此案而展开的种种议论进行分析,对争论焦点进行梳理,期望从中解读出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这一法律案件所持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并对其产生形成的深层次社会因素进行剖析。笔者首先在介绍基本案情的基础上对案件进行法律分析,随后结合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对实际判决与法律相背离的原因进行探讨,接着引入《申报》有关该案的报道和评论并对《申报》立场转变的缘由加以阐释,在通过社会不同人士借助《申报》这一平台发出的争议焦点进行考察之后,解读出于国门洞开之初,在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城市,社会大众关于追求身份平等、提倡家庭独立、要求依法判决以及反对滥用刑罚等法律意识变动的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