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对急性痛大鼠的痛行为学及形态学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啮齿类动物和人类的研究中都发现疼痛的性别差异。在对大鼠进行的研究中发现雌鼠去势后热痛的痛敏增加,以雌激素替代后痛敏下降。在对健康人进行的疼痛测试中运用多种刺激方式如热刺激、压力刺激及化学刺激后发现:女性比男性的疼痛阈值和对疼痛的忍耐都要低。针对性激素在这种差异中的所起作用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直到目前,这方面的结论仍互不相同,尤其是雌激素对急性疼痛的研究结果更是大相径庭。在研究雌激素对急性疼痛的作用中发现雌激素既有增加伤害性感受的作用,也有降低伤害性感受的作用,也就是既可以致痛也可以镇痛。根据疼痛类型不同、雌激素水平的差异,以及雌激素稳定性和给药方式的不同,所观察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在对阿片类受体的研究中一个离子通道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它就是G蛋白偶联的延迟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GIRKs)。GIRK有4个亚基(GIRK1–4;Kir3.1–4),目前普遍认为它们是mu受体在突触后膜上发挥抑制作用的一个关键作用靶点(尤其是GIRK2)。GIRK2基因敲除后,小鼠痛行为的两性差异消失。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不同激素水平的大鼠的大脑、脊髓的GIRK2的mRNA的水平时发现GIRK2在雌性动物的中枢有较高表达,这种高表达与雌激素水平高低无关。这种性别的差异提示雌激素与GIRK2存在某种联系。 基于以上,我们开展了下列研究:1.建立急性切口痛模型,对不同雌激素水平的大鼠进行机械痛敏测试。2.运用免疫荧光双标、western blot等方法观察脊髓雌激素受体、GIRK2的表达。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去卵巢28天后的大鼠其机械痛基础值明显低于假手术对照组;切口痛术后1、3、7、10天的OVX组都比control组的阈值明显的小(P<0.05)。Control组的大鼠在术后第7天阈值恢复到术前基础值,而OVX组的在第10天才恢复。性腺完整的雌鼠鞘内注射雌激素后,在20分钟至1小时内切口侧痛阈显著下降(P<0.05,与给药前相比),2小时后则没有差异。2.各组脊髓雌激素受体、GIRK2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1体内雌激素水平慢性降低的大鼠对于急性疼痛更加敏感,而对于急性疼痛的大鼠,当中枢的雌激素水平增加后,能够引起短期的痛阈的降低。 2无论是雌激素受体还是GIRK2,它们在形态学上都没有变化,那么它们要发挥作用很可能是从功能上进行的调节。要进一步对该机制进行研究最好的手段是进行电生理实验,从功能上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背景  动物实验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脑梗死后除原发灶外纤维束的近端或远端会产生继发性二次损伤,相关研究亦表明内囊后肢梗死后皮质脊髓束通路可以发生继发性改变,但脑桥梗
目的:研究伴有高血压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相关因素,探讨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及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