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储蓄:特征事实和部门分析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2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部门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高储蓄现象。中国高储蓄最重要的特征事实之一,是近年来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都处于较高水平,这有别于其他东亚高储蓄国家。由于各部门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采用部门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高储蓄问题。  文章结构基本遵循提出问题—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统计检验—政策建议的学术规范。首先通过历史回顾和国际比较总结出中国高储蓄的若干特征事实:中国国民储蓄率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处于很高水平;近年来中国的居民、政府和企业三部门储蓄率都处于较高水平;2000年以来国民储蓄率的增长主要归因于企业储蓄的迅速增长。  其次对消费理论的演变进行综述,包括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以及当前处于主流地位的理性预期持久性收入假说等。当前消费理论的最大问题是非线性的代表性主体消费函数难以加总为总体消费函数。修正后的理性预期持久性收入模型是贯穿本文的理论基础。  再次,分别对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的成因进行剖析。修正后的理性预期持久性收入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居民高储蓄,动因包括谨慎性储蓄动机、流动性约束、人口年龄结构、长期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市化比率等;中国政府高储蓄的主要原因是公共产品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过低,其根源在于1994年的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国企业储蓄高企的原因包括近年来企业利润普遍上升、企业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较高,以及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很少分红或发放现金股利。  第四,集中对中国部门储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检验。居民储蓄和政府储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这意味着“李嘉图等价”在中国并不成立;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这意味着居民不能“刺破企业面纱”。更准确的解释是,当前对居民而言并不存在“企业面纱”;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这是由于国有企业从1994年起不再向政府分红,因此对政府而言也不存在“企业面纱”。部门储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这是中国国民储蓄率在全球处于很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第五,通过将政府支出纳入居民效用函数,将政府预算约束和企业股利纳入居民预算约束,以及利用一个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的效用函数,推导出中国居民个体消费函数;通过一系列简化现实的假设,从个体消费函数推导出总体消费函数,在加总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运用中国经验数据对居民消费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该函数对中国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最后,对如何降低中国高储蓄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储蓄率高低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储蓄形成机制是否扭曲、储蓄投资转化渠道是否市场化和透明。政策建议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如何降低各部门储蓄率;第二类是如何打通各部门储蓄率之间的联系。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能力弱,生命周期短暂,难以持久经营的严峻挑战。研究证明,企业成长过程是企业家不断突破自身能力局限的过程,中小民营企业难以
期刊
得天应时,集聚众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氧气底吹多金属捕集工艺”在东营方圆一举成功2008年12月16日,山东东营方圆集团“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新工艺示范工程”项目一次投产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心电图诊断中的一个难题。我们曾观察到一例由正常心电图演变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过程中,出现暂时性的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从而获得了明
文章回顾了217例18岁以前初次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记载资料(平均年龄24月)。女性112例,男性105例。其中49例患先天性心脏病,有26例室上性心动速发生在手术前。23例发生
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就业并逐步迁徙定居,代表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新兴阶层己成为相对贫困的城市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他们在城市必然面临失业和贫困问题(过去称为
期刊
经济增长一般强调的是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是,我们也发现,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
我们在观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镁代谢变化的过程中发现8例患者发生一些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及试验治疗,我们认为这些症状与缺镁有关。我们将具有缺镁实验室表现,且出现明
自从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