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模型误差下基于机器学习的波达方向估计方法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谱估计是阵列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等各个领域。传统的空间谱估计算法是模型驱动的,即根据预先建立的函数模型与接收信号之间的匹配情况对空域参数进行估计。然而当阵列流形存在误差时,模型与数据的匹配失效,使得该类算法的性能明显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网络模型直接学习接收信号与空域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实现误差条件下的波达方向估计。本文围绕空间谱估计问题,结合机器学习,开展了阵列误差条件下的波达方向估计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不同误差、信噪比、训练样本数量条件下的阵列接收信号数据集。首先,基于阵列模型生成包含通道幅相不一致、阵元位置偏离和互耦三种误差的阵列导向矢量;然后,根据阵列导向矢量和随机来向的空域信号生成不同信噪比、不同误差大小的接收信号;最后,对接收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和压缩处理,并对随机产生的来向角进行标定,得到同时包含多种阵列误差的接收信号数据集,为后文中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模型提供完备的数据样本集。(2)设计了误差条件下基于神经网络的波达方向估计分类方案和拟合方案。在分类方案中,通过对有效空域角度范围实施区域划分将测向问题转换为多分类问题,并使用线性插值法消除分类模型的网格化影响。在拟合方案中,基于来向角三角函数的连续性和有界性,网络模型采用分别表征来向角正、余弦值的双节点输出,直接获得包含来向角参数的输出信息,避免峰值搜索。仿真结果表明分类估计方法性能不受误差大小的影响,且能实现稳定、高精度的角度预测。相比于分类方法,提出的拟合估计方法收敛速度更快,估计准确率更高,性能更稳定。(3)提出了误差条件下基于复卷积网络、宽浅规模复残差网络和窄深规模复残差网络的三种波达方向估计方案。针对接收信号相位信息利用率低的问题,首先,搭建了以复值协方差矩阵为输入的复卷积网络框架用于来向角估计。然后,利用不同的感受野和网络深度分别设计了宽浅、窄深两种规模的复残差网络模型,增强了复卷积网络的表征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达到一定门限时,复卷积网络的估计准确率不受阵列误差大小的影响,且能快速收敛至全局最优。宽浅规模的复残差网络在阵列误差较大时,估计准确率稍有降低,但始终能保持较高的值。窄深规模的复残差网络估计性能明显优于宽浅规模的复残差网络,且不受阵列误差大小的影响,在部分情况下,相比于实数残差网络估计准确率更高。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增长,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路由协议应该增强自适应性,要既能够满足业务的传输需求,也要降低路由机制的复杂性,节省路由开销,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目前,传统的路由协议按路由的发现策略可以分为表驱动路由和按需路由。其中,表驱动路由因为需要网络中参与路由的节点掌握全局的网络拓扑信息,会带来较大的网络负载。而按需路由由于在数据报文传输前要进行一次寻路的操作,会带来较大的时延。
智能体是指通过对环境进行感知,并利用既有知识或者自身不断迭代的策略,与环境进行交互,完成指定任务的个体系统。而多个这样的智能体可以组成一个多智能体系统,可以解决单个智能体能力受限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强化学习技术常应用在智能体建模上,尤其是深度强化学习可以增强智能体的感知、学习、决策能力。同时,多智能体之间的协作也会提高整体系统的能力上限,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任务。但是,目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而带来的伤亡高达上百万,由此可以看出车辆行驶安全的重要性,而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技术(人工智能、通信等)运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中,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随着近几年深度学习的发展,把深度学习技术用于智能交通系统行驶安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轨迹预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把轨迹预测用于轨迹异常检测和碰撞预警,对于车辆行驶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深度学习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得到高速发展,这一技术随即被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自然语言处理也有诸多研究方向可以使用深度学习,文本生成就是重要方向之一。文本生成是一项基础性研究,能够在许多实际场景落地,例如提取文本摘要、文本风格转换、文本自动纠错等。生成对抗网络是深度学习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框架模型,现有的文本序列模型都具有数据离散的特点,将生成对抗网络直接应用于文本生成时,就会面临训练过程中无法通过反向
辐射源个体识别对于公共安全和军事电子对抗等领域有重大意义。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各式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空间中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复杂的电磁环境给辐射源个体识别带来特征提取困难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对未知辐射源个体进行判别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辐射源个体识别系统的主要模块以及未知判别方法展开研究。其中识别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神经网络模型,本文对其各模块的不同方法进行了
命名实体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的基础任务。作为转化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手段,命名实体识别在信息提取、问答系统、文本分类等任务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尽管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发展逐渐完善,但是在进行中文命名实体识别任务时仍存在以下问题:(1)数据集获取困难,没有统一规范的处理模板;(2)预处理阶段考虑字词特征不充分,忽略上下文的语义信息;(3)无法有效识别嵌套实体。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文命名实
在一些图像存储和传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图像一般需要经过比特深度重量化来满足资源要求,随后再经过比特深度重建来生成原始比特深度的图像。其中图像比特深度重建技术旨在解决比特深度重量化给图像带来的伪轮廓和颜色失真问题,但对于重量化导致的图像结构信息丢失却没有办法重建。而现阶段的比特深度重建技术又只单一地针对低位截断这一简单的比特深度重量化方式进行图像重建,这严重地限制了最终的重建图像质量。本文主要围绕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基于定位追踪的位置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现有的卫星定位技术只在没有障碍物遮挡的室外环境中适用,而难以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大量基于不同传感器的室内定位方法。但现有的室内定位方法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观测到的传感器数量和种类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改变,使得定位样本和指纹库中样本维度异构,从而造成定位误差的增加。迁移学习能够从一个域中学习知识
自动驾驶汽车控制系统是一种自主决策系统,它主要处理来自车载雷达和视觉检测传感器的观测流。目前基于车载雷达的目标检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为了完善整套自动驾驶系统,对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视觉检测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视觉检测领域,已经出现了众多高精度的目标检测网络,例如YOLO等网络,但这类网络结构复杂度高,无法有效地嵌入到小型处理器中进行实时使用。在自动驾驶的视觉系统中,车载雷达摄像头的处理器属于小型处
近年来,随着诱饵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针对目标外形特征和红外特征的弹道目标识别已经应用较少。此时,利用目标的微动特征进行目标识别的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点关注。弹道目标的微动特征体现了目标的微动形式以及部分构件的特征,可以反映弹道目标中弹头和诱饵的差异。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中段弹道目标的平动补偿算法以及从平动补偿后的微多普勒中提取特征进行弹道目标识别的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进动、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