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主要从提高及降低骨折大鼠体内COX-2含量从骨折早期短期及长期使用相关药物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为临床骨折患者保守及手术治疗加速骨折愈合及降低骨折不愈合率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方法:1.有蚌埠医学院动物实验室提供同一窝48只雄性大鼠,饲养后进行大鼠股骨中段开放性横行骨折并用髓内钉固定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空白组(16只);B组为COX-2抑制组(16只);C组为实验组(提高大鼠体内COX-2含量16只)。国内进行的大鼠股骨骨折实验模型的建立大多采用外在应力的作用下行闭合折骨方法,骨折大部分采用不固定或简单外固定,由于术后大鼠骨折闭合折骨的骨折类型难以确定统一,术后对比性及可靠性较差。所以本实验采用的开放截骨法.虽然软组织创伤较闭合骨折方式大,但由于各组大鼠骨折实验动物创伤程度基本相同,使用的内固定材料可靠。实验结果与现实对比,实验结果将有更多的借鉴意义。2.骨折造模后予以A组予以生理盐水静脉注射;B组采用塞来昔布(cox-2抑制剂)混悬液24 mg/kg·d。C组予以(cox-2试剂1u M/kg·d)静脉给药。各组大鼠进行骨折造模后并进行相关药物处理后分别于2、4、6、8周进行放射学(X线)检查,同时有2位医生评价骨痂生长情况,同时对大鼠骨折愈合进行盲法评分。各项指标采集后每2周各组大鼠随机处死4只行大体标本及组织学检测,大体标本进行福尔马林浸泡后脱钙HE染色并进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骨折端骨小梁密度。同时对各时间段大鼠提取1ml血清行BMP-2检查。本实验只要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中五5只实验大鼠骨折模型建立后由于手术中麻醉、术后互相撕咬及骨折内固定失败等原因剔除并及时进行增补。1.放射性(X线)检查:A组为空白组即生理盐水组骨折处骨痂生长一般。第二周大鼠骨折处骨折线较清晰,第四周大鼠骨折处骨折线模糊,第六周大鼠骨折处骨折线开始模糊消失并出现骨痂塑性,8周骨折基本愈合。B组为COX-2抑制组大鼠骨折处骨痂生长较空白组较晚,第四周大鼠骨折处骨折线出现模糊影不清,骨痂生长较空白组明显减少,第六周后骨折处骨折线已逐渐消失但仍可见骨痂的存在,术后第八周骨折处骨折愈合良好且骨折端骨痂吸收塑性等。COX-2抑制组短期(2.4周)及长期(6.8周)治疗骨折愈合较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C组为实验组2周骨折线稍模糊,4周并出现少量骨痂并骨折线不明显,6周骨痂生长模型并有塑性。8周骨折已愈合并接近正常结构。实验组短期和长期用药较A组骨折愈合较明显(P<0.05)。2.组织学检查:A组为生理盐水组大鼠骨折术后四周骨折端显微镜下可见骨小梁排列较整齐,骨折处周围骨痂表现为纤维组织和少量软骨组织,B组为COX-2抑制组4周(短期用药)骨小梁相对稀薄,见较多软骨细胞生长,骨痂形态见大量纤维组织软骨组织值低于对照组(P<O.05),C组为实验组短期用药骨小梁紧密,软骨细胞生长旺盛,骨痂形态软骨组织多于纤维组织较空白组明显差异(P<0.05),B组COX-2抑制组第8周(长期用药)骨小梁稀疏,显微镜下可见骨小梁排列紊乱,同时骨小梁之间连续性较差散在分布,间距增宽,骨痂形态主要表现在软骨组织和等量不成熟骨组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05);C组(8周)长期用药组骨密度较高,骨小梁排列整齐,骨痂形态表现为不成熟骨组织伴有成熟骨组织且明显高于A组(P<0.05)。3.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浓度测量:术后各组进行BMP-2含量检测,B、C组短期及长期用药组与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1.早期(4周)及长期(8周)使用COX-2抑制剂可抑制骨折愈合,同时使用可见减缓骨折端骨痂的生长及增加骨折愈合的时间及增加骨折不愈合率,增加骨不连;2.提高体内COX-2可促进骨折愈合.长期使用更有利于骨折愈合,降低骨折不愈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