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效率与竞争度的实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而银行作为各国金融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影响着金融业整体的效率水平,还关系到各种金融政策的实施以及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目前我国银行业正经历着一段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阶段,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在学术界,部分争议集中在当前我国银行业格局是否具有效率以及银行业集中和竞争的适度问题等。理解上述这些争议的关键,在于科学分析效率与集中度及竞争度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文侧重由银行效率和行业竞争度这两方面着手,对我国银行业展开统计分析。本文研究框架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对研究背景与意义的介绍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相关理论及模型的介绍;第四部分利用非参数DEA方法对我国银行效率进行多方位的分析;第五部分为竞争度的实证研究,利用PR模型分析了银行业竞争性变化的趋势特征,并检验了效率与集中度及竞争度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为政策与建议。  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业的集中是损害竞争的,现阶段的集中对我国银行的成本效率、配置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竞争则对我国银行的技术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这些结论对我国银行业的下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短期利率波动估计的准确度,本文首次采用极差作为利率波动代理,对我国短期利率波动进行实证研究。相对传统的利率波动代理,极差包含更多的利率日内路径信息,能更真实地反
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建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基础问题,经济学家都希望从纷繁的个体经济行为中提炼出一个最优的模型,个体之间的差异仅限于模型参数的不同。然而,这种寻找最优模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波动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放慢,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浮动汇率制度引起的负面效应。自此之后,不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