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之一的阎连科,他的身份、经历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特殊性(与其经历相同的还有李存葆、莫言等)。由一个农民到一个军人,再到一个作家。他的身份经历及各种身份立场之间的转换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民、军人身份给了他关注农民和军人的最好切入点,使他成为新乡土小说和新军旅小说的代表作家。然而来自身份的局限使得他难以超越自我:农民身份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阻碍他完成知识分子的启蒙任务。他深陷于炽热的乡情和知识分子的自觉理性之间的矛盾。对农村、农民的关注,是作家情与理的交织,同情与批判的混合,他注定要在情感与理性、出走与迷恋的矛盾冲突中徘徊、选择。
第一章主要分析农民身份与阎连科创作的关系。作家因为自身的经历体验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耙耧世界。他书写了这个世界中底层乡民的极端生存苦难,展示了人们在极端生存条件下的生命韧性以及富有悲壮色彩的反抗天命的悲剧结局。他的作品都表明了作家对个体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他书写了正常人性、个人梦想是如何在权力的体制下被挤压被扭曲的现实,借此来排遣他内心深处的权力崇拜和权利恐惧。对农民渴望逃离土地、走进城市的愿望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和理解的同时也给予了理性的批判。作家试图借此揭示出人类生存的一种状态,表现作家对人类和社会的本质思考。
第二章着重分析军人身份与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作家在时代和个人的双重作用下,唱出了一支支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农家军歌”。他选择了平视视角,塑造了一批颠覆英雄人物形象的“灰色”的当代军人形象。他的作品抵达生活的深处,展示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民军人最本质的人生希望,见证农民军人挣扎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家揭开笼罩在军人头上的光环,正视军人身上拥有的与正常人一样的欲望、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他关注离开土地的军人被拒绝在农村、军营、城市之外的困境和无法定位的尴尬悬浮。阎连科书写了一个军旅作家对相同命运的军人的复杂的情感态度。第三章重点研究阎连科作为一个作家,他与土地的复杂关系造成的自身局限。乡土情结成就了他又束缚了他。他与土地的密切联系使得他先验地选择民间立场,呈现给大家一个别样的生存状态。但农民的身份又阻碍他知识分子启蒙任务的完成。对土地的复杂态度、对城市文明的失望使得他也难以找到乡土的出路和回归故乡的路,最终只能游离于农村文化、军营文化和城市文化之外。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农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都无法回归记忆中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