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军人、作家——论阎连科的三重身份与写作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_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之一的阎连科,他的身份、经历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特殊性(与其经历相同的还有李存葆、莫言等)。由一个农民到一个军人,再到一个作家。他的身份经历及各种身份立场之间的转换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民、军人身份给了他关注农民和军人的最好切入点,使他成为新乡土小说和新军旅小说的代表作家。然而来自身份的局限使得他难以超越自我:农民身份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阻碍他完成知识分子的启蒙任务。他深陷于炽热的乡情和知识分子的自觉理性之间的矛盾。对农村、农民的关注,是作家情与理的交织,同情与批判的混合,他注定要在情感与理性、出走与迷恋的矛盾冲突中徘徊、选择。 第一章主要分析农民身份与阎连科创作的关系。作家因为自身的经历体验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耙耧世界。他书写了这个世界中底层乡民的极端生存苦难,展示了人们在极端生存条件下的生命韧性以及富有悲壮色彩的反抗天命的悲剧结局。他的作品都表明了作家对个体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他书写了正常人性、个人梦想是如何在权力的体制下被挤压被扭曲的现实,借此来排遣他内心深处的权力崇拜和权利恐惧。对农民渴望逃离土地、走进城市的愿望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和理解的同时也给予了理性的批判。作家试图借此揭示出人类生存的一种状态,表现作家对人类和社会的本质思考。 第二章着重分析军人身份与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作家在时代和个人的双重作用下,唱出了一支支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农家军歌”。他选择了平视视角,塑造了一批颠覆英雄人物形象的“灰色”的当代军人形象。他的作品抵达生活的深处,展示原生态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民军人最本质的人生希望,见证农民军人挣扎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家揭开笼罩在军人头上的光环,正视军人身上拥有的与正常人一样的欲望、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他关注离开土地的军人被拒绝在农村、军营、城市之外的困境和无法定位的尴尬悬浮。阎连科书写了一个军旅作家对相同命运的军人的复杂的情感态度。第三章重点研究阎连科作为一个作家,他与土地的复杂关系造成的自身局限。乡土情结成就了他又束缚了他。他与土地的密切联系使得他先验地选择民间立场,呈现给大家一个别样的生存状态。但农民的身份又阻碍他知识分子启蒙任务的完成。对土地的复杂态度、对城市文明的失望使得他也难以找到乡土的出路和回归故乡的路,最终只能游离于农村文化、军营文化和城市文化之外。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农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都无法回归记忆中的故乡。
其他文献
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孔家坡,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孔家坡汉墓竹简《日书》是战国秦汉时期非常重要的选时择日的
孙惠芬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倾心于书写乡土小说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乡村在她的笔下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代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密切
孩子性格的养成,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与父母间的交往,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份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在朝夕相处中,亲子关系开始慢慢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筅第一种:  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  ?誅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