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对女主人公王琦瑶四十年人生中情与爱的描写展现了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作者王安忆以独特的视角,细腻而绚烂的笔墨叙述了上海的历史,刻画了上海女性,审视了上海的文化。该小说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奖项。鉴于该小说在国内的积极反响,世界范围内的一些译者们也纷纷尝试将《长恨歌》译介到国外。它的英译本由美国汉学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和陈毓贤(Susan Chan)合译而成,2008年经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后,就获得了美国一些主流媒体的积极评价,国内外的学者们也纷纷对该小说发表独特见解。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学世界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是什么使该小说在美国受到如此大的关注?这一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通过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和笔者自己的积极探索,笔者认为小说英译本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既保留了原作品文学、文化的异质性特点又保证了译本的可读性,使译本在真正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为外国读者所钟爱。通过详细地研读和对比原文与白睿文的译文,笔者发现译者白睿文在翻译中比较倾向于异化翻译策略,主要通过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中的大段散文式描写和修辞性语言,以及运用一些异化翻译方法和技巧如音译、直译等来努力再现原文中的异质性文学与文化因素。但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一味地依赖异化翻译策略可能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所以译者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手段如根据目的语习惯,灵活选用时态,对人物对话进行分段并增加引号,人物心理活动用斜体标注,以及运用一些翻译技巧如释意、套译、增译,转换、仿译等让译文在最大程度传递原文异质因素的同时又较好地为英语读者所接受。在韦努蒂(Ve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笔者选取译文中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例子详细地论证和阐述了译者是如何通过上述一些具体方法和翻译技巧来实现译文中异质性与可读性的共场,以期为未来的翻译研究以及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