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加之经济发展的困境,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出现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并存的局面。受市场规律的影响,人才流动具有明显的区域导向性,人才市场上存在两种矛盾,一方面,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人才供求过剩,另一方面,农村尤其是西部艰苦地区人才缺乏。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适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等,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去服务,去就业。然而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社会文化氛围不佳、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客观现状,决定了大学生面向西部农村基层就业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本研究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大学生对西部农村基层的基本认知、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心理特点以及阻碍和促进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通过研究发现:①大学生对西部农村基层认知呈现两级判断:一方面,对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体制保障和人才存量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西部农村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发展政策评价较高。②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表现为: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的自信心不足;大学生的就业地域偏好严重,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意愿不强;大学生对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不高,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择业动机上呈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与经济要求并重的二元特征;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意识不强;大学生选择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途径的倾向选择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自评基层就业胜任不足,对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素质要求的评价上呈现出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格并重的特征。③阻碍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进行排序依次为:学校因素、工作单位因素、政府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④促进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学校社会对基层就业的倡导、提高经济收入等。⑤根据高校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心理特点,以及阻碍和促进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到西部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即:作为政府和社会,政府应该改善就业环境,健全配套政策,社会应塑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作为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学生家庭,应该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支持子女到西部、农村就业;学生自己,应该正确认知和定位,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真心服务农村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