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日间语言接触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ya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新词接连产生。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关注日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汉语中的日语借词被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当代汉语新词对日语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而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不断上升,汉语的对外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当代汉语词汇对于同处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影响形式、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以日语的报纸和词典作为研究资料,还从汉语新词词典中选取词汇,将其输入日本新闻和媒体等电子网站上,以考察现代汉语新词在日语中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日语中的词形、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等。并从进入日语的汉语新词数量,传播媒体及途径,词汇的领域分布等方面来分析了汉语新词对日语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现代中日语言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序章回顾了先行研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并提出问题。第一章收集了出现在日语报纸的55个汉语新词,对其按领域分类。同时,从汉语新词词典中选取调查对象,将其输入到日本新闻电子网站,以此考察其使用形态以及与日语的对应情况。第二章调查了汉语新词在日语词典中的收录情况。调查的词典分为出版物和网站的电子词典。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7个汉语新词被日语词典收录,不同词典中收录的词汇各具特色。第三章收集了使用在日本网络媒体的104个汉语新词。对其按领域进行分类并考察了其词汇构成和词汇表现上的特征。从中日互动之视角来看,日语借词的传播媒体多为动漫、电视剧等音声媒体,而汉语新词的传播媒体一般为平面媒体。此外,重点考察了使用频率较高的18个汉语新词。从使用媒体来看,新闻网和博客占使用总数的六成。这些词通常使用于与中国相关的文章中,可以说、人们对新词所表现的现象和指示的实物的关注度超过了对新词本身意义的关注。第四章统计了使用在报纸、词典及网络中的汉语新词总数为166个,并对其传播途径及领域分布进行分析,由此发现表示社会变化的词汇居多。最后、探讨了现代中日语言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终章对本论文进行总结。本论文认为当代中日间词汇的交流不仅是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汉语对日语也产生了影响。汉语新词对日语的输出还不是很多。其主要原因是汉语新词中表示社会现象、社会群体的词汇居多;传播媒体多为报纸等平面媒体;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媒体;日语中用假名表记的外来词增多,对汉字的依赖减弱;借用形式单调等。本论文调查范围狭窄,还不够全面,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加深对该领域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以印地语俗谚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语言学为指导,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运用文献研究、描写与解释、分析与归纳等方法,对印地语俗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
改革开放以来,汉英会议交替传译在中国对外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交替传译的专著大量出版,但很少有文献以夏令营开幕式及相关会议交替传译文本为例专门讨论汉英
目的 :探讨我国护理研究中应用实验动物的相关情况。方法 :对 1994年— 2 0 0 2年统计源期刊中 6种杂志应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论文进行检索 ,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刊登实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属于妊娠期特发性疾病,临床表现妊娠期出现皮肤瘙痒伴有黄疸,谷丙转氨酶升高,无皮肤病史,无病毒性肝炎的前驱症状,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为阴性.在临床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疏水单体CXDMC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水溶液共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阳离子型絮凝剂P(AM-DMC-CXDMC),考察了不同合成工艺条
小组合作模式的生成课堂不是理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和结果就是生成教学目标,要将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化,时刻谨记“以
在研究机械结构与沙粒之间相互作用时,得到准确的沙粒间作用参数是获得正确研究结果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出一种通过试验和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沙粒间相互作用参数进行校准。应用高频振筛机及电子成像仪等设备,分析沙粒粒径分布及记录沙粒外貌等,为沙粒建模提供依据;通过等效情况的模拟仿真,对非标准球沙粒间的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进行校准;运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各组参数对堆积角的影响。模拟仿真得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将学者分为三类:知之者、好之者和乐之者。如果人们有选择的权利,相信每个人都愿成为乐之者。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