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直电刺激坐骨神经引起的脊髓背角C纤维传入场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TP),被普遍认为是中枢痛敏神经元敏感化的基础。但是,电生理反应是否能反映疼痛行为的变化?引起脊髓LTP的电刺激是否诱导疼痛行为的变化?脊髓LTP与“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行为表征是否一致?尚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
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在突触传递的调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的研究表明,胶质细胞参与炎症痛、神经病理痛和癌症痛的调制。本实验室曾观察到抑制胶质细胞活动可阻断脊髓背角C纤维传入场电位LTP的产生。
本实验以诱导大鼠脊髓背角场电位LTP的相同参数的电刺激,探讨强直刺激坐骨神经对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以及胶质细胞的可能作用。
1.强直性电刺激对大鼠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
高频脉冲电流(强度30V,频率lOOHz,波宽500gs,一串200个刺激,每串间隔10秒钟,共20串)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触诱发痛和热痛敏的变化,采用vonFray触毛和双肢负重差实验分别检测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热痛敏的测量采用辐射热观察抬腿反射潜伏期。
强直刺激坐骨神经引起非常明显的触诱发痛。引起抬腿反应的vonFrey触毛压力克数,从刺激前的¨.50±O.76g可以降低到1.22±0.11g,并且可持续l周以上。而且在非刺激侧的后脚也出现了相似的触诱发痛现象,除了出现的时间比刺激侧略晚之外,持续的时间和降低幅度并无明显差异。
在双肢负重差实验中,大鼠刺激侧和非刺激侧后肢负重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从刺激前的1.89±L13g上升到19.99±2.02g,并可持续48h。
在辐射热照射后肢跖部引起缩腿反应的实验中,抬腿反射潜伏期没有明显改变。
2.干扰胶质细胞活动的药物对强直刺激诱导的触诱发痛的作用
强直电刺激坐骨神经前半小时,脊髓鞘内给予胶质细胞功能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lnm01),明显抑制vonFrey触毛引起的触诱发痛。刺激坐骨神经后,大鼠机械反应阈值仅从11.50±0.76g降低至8.00±O.42g,这种抑制直到刺激后24h之后消失。
强直电刺激坐骨神经前半小时,给予D型色氨酸(D-serine)氧化酶(D-aminoacidoxygenase,DAAO),降解胶质细胞释放的NMDA受体甘氨酸位点的内源性配基D-serine,触诱发痛被部分阻断。刺激坐骨神经后大鼠机械反应阈值仅从11.50~0.76g降到了5.40~0.31g,这种抑制可持续12h。
以上结果表明:脊髓背角C纤维传入场电位的长时程增强(LTP)与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胶质细胞对脊髓痛觉敏感可塑性的调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