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迄今为止主要的成果集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翻译理论的基本论述、林语堂翻译实践活动的总结以及对个别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的研究上。其中在译本研究方面,以对《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最多。这些研究大多关注文化差异的可译性、翻译文本的语言分析和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将诸多中国经典文化形象通俗化地译介到西方鲜有谈及。 本文旨在对林语堂编译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从译者翻译策略以及孔子文化形象塑造方面进行研究。林语堂采取编译的形式将这一中国儒家经典形象通俗化地译介到西方。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为重新评估林语堂的编译思想及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语/文化翻译理论着重在描述翻译活动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该理论尤其注重翻译活动对译入语文化的影响,以及以译入语文化的读者接受度为衡量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而非传统语言学译论中以译文忠实度为翻译标准。这一理论恰好适用于解读林语堂的编译活动。 林语堂对《论语》的重新选材很慎重。林语堂深知英文读者的需要以及西方文明所缺少的中国古典的人文情怀,在其编译《论语》过程中,他选取能表现孔子幽默,大度,富于智慧的章节,竭力塑造一个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教条主义桎梏的新孔子。 林语堂的对《论语》原文的重新选材与重新分章编排体现了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者和对外传播者,在对传统文化的进行批判的同时参照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选择。 林语堂的编译作品在西方读者中受到广泛欢迎。他的翻译策略和编译思想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我国古典文学翻译作品的通俗化传播具有很强的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