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一国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都在讨论哪种目标更具有合理性和适宜性。目前在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正越来越受到质疑。不论是从可控性,可测性,还是相关性上,货币供应量都不再适宜继续作为中介目标。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是金融创新、强制结售汇制度、货币沉淀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等。本文在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不合理的基础上,比较了几种可以替代货币供应量的可选变量及其可行性,包括银行信贷规模,名义汇率,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及利率目标。其中利率相较于其它几个选项,又是更为合适的选择。进而本文又从市场机制与价格机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作为一种商品,货币发展史以及抵制金融创新等几个不同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利率的合理性。但是利率作为未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不是一措而就的,还存在一些障碍,必须进行一些配套措施,才能使利率更好的发挥作用。配套措施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体制改革以及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但是无论如何,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