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思的生卒年虽不详,但可以推测子思年龄为九十二岁左右。其人生历程大致清晰。他生于鲁国,是孔子之孙,曾为鲁穆公师;有兄有嫂,出妻,有儿子,到过宋、卫等国,并可能到过齐、楚等地;思想上主要继承孔子学说,且极可能亲炙于孔子,与曾子关系甚密,孟子在思想上与他也有极大的联系。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确有可能是子思所作的作品有五篇,分别是传世文献中的沈说四篇和出土文献中的《五行》一篇。而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这五篇。《中庸》虽然充满争议,但有些争议显然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或误解所致。而它自身却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就其行文风格和结构来看,它自身具有相对一致的风格。其次,就其主题类型和顺序来看,它的主题之所以会显得杂然无章,极有可能是由于它的顺序失传了。最后,从它和《论语》《孟子》的用词造句对照来看,它的许多语句是对《论语》的借鉴,是对《论语》的抽象化和转借的结果。而《孟子》中的一部分是对它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故它的用语造句可能也不似一些学者所宣称的那样,是出于秦汉人之手,而绝大部分,应该是出自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时段。简本《缁衣》和传本《缁衣》在文本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其整体顺序而言,除了有两个章节重合外,剩余章节的具体位置都不同。我们在对传本第四、六章和简本对应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简本的分章要比传本合理。而在我们对《缁衣》的主题进行分析之后也发现,在全文的顺序上,简本比传本更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故也显得较为合理。而就其用语造句方面来看,传本比简本要繁,且其样式也较为整饬。但是简本在传抄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变异,在某些选词用语方面似乎呈现出了楚地风貌。而就其引文特点来看,则传本在引《诗》的形式方面要显得稍微复杂。《坊记》《表记》等篇的开篇所用的“子言之”“仲尼曰”和“夫子云”等特殊形式,应该起着引起或总结的作用。子思著作中所出现的大量的“子曰”部分,还是应该把它视为子思所作较为合理。再者,通过拿《坊记》《表记》的自身情况和《中庸》《缁衣》的对比,以及对《坊记》《表记》本身的体裁、文本特点和主题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它们接近语录体,也有和《缁衣》一样的错简等情况的存在,它们的主题特点也显得杂乱无序,故我们认为它们的篇章内部顺序具有不确定性。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它们在《礼记》中的顺序,应该像《中庸》和《缁衣》一样,可能是汉人所定。两个版本《五行》的文本差异还是很大的。就其对五种德行概念定义的顺序而言,简本和《孟子》等先秦文献中的顺序较为一致,也和汉人对五行顺序的看法较为一致。故在这里,简本或许要比帛书本接近原貌。而就其语句和章节顺序的差异来看,竹简本无论在体例上或在突出重点上,都应该比帛书本接近原貌。再就这两个版本的用语造句而言,则相对复杂。它们互有繁简,竹简本和帛书本都有逸文,而帛书本的逸文应该更多。但在引文的完整及规范程度而言,帛书本的引文要比竹简本的规范和完整,这也符合后世对文献引用形式规范化发展的情况。但在总体上,简本要比帛书本完整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