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0年颁布的新的小学语文大纲中正式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一直沿用至今;在最新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也被单独设置为重要课程内容之一。这逐步的改革说明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学生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也不再仅仅是培养说话、听话的能力,而应是注重口语表达和交际多方面的提升。但在现实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被教师直接忽视或融入进其他板块教学,对此的教学评价更是泛泛而谈。几句笼统的口头评价、转化为纸笔的标准测试都难以检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变化,而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重视对学生表现过程的评价,能较为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个体从而发挥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笔者望能在基于两者匹配性上推动表现性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的应用。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层面共分为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由、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分析、对主要概念的界定、研究的价值和方法。第二部分是理论探析部分。一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支撑基础,发掘理论对表现性评价实践应用的借鉴价值,再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表现性评价的特征及较为常见的各种表现形式。二是结合表现性评价的作用挖掘其与口语交际教学的匹配性,为后续的调查及案例开发提供可靠依据。第三部分是现状调查部分。本研究选定南京市两所学校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及访谈形式对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得知当前表现性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现状,发现教师在理念认识、实施状况、应用感受上都存在相应问题。第四部分是开发程序部分。基于相关文献以及表现性评价与口语交际教学的匹配性,构建了从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开发、到最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实施的开发程序,为下一步进行具体案例教学奠定设计基础。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部分。通过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合作,共同开展了研究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最终研究结果分析的工作。从确定教学案例,到结合本班学情,根据开发程序设计了完整的表现性评价方案,过程中也曾对评分标准进行仔细修改,在行动实施结束后也分别对研究效果及研究反思进行总结,望能为之后进一步推动表现性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改进建议。第六部分是建议部分。通过对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以及在行动案例中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最终从客观支持、主观认识以及改进具体步骤三方面提出了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