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来源于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具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大部分发生于皮肤[1-2],其次为直肠、肛门、生殖道、消化道、鼻窦、喉、肺等,也可发生于脉络膜及软脑膜处[3-5]。恶性黑色素瘤占皮肤肿瘤的7%~20%,近年来其发生率呈明显增高趋势。与黑色素瘤发生的相关因素有遗传、紫外线、色素痣等。因恶性黑色素瘤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形态的多样性,部分肿瘤不含黑色素,容易误诊和漏珍。目前的治疗方法常采用手术、生物、放疗及化疗,但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寻求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最早从骨髓中分离发现的,具有塑料贴壁性,呈纤维状,能够在体内外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及软骨细胞,也可向其它生殖系统分化。由于MSCs具有多潜能的分化特性,最早是用来修复组织。近年来研究表明,它还具有抗增殖和抗炎症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好的迁移能力和肿瘤趋向性。在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及其周围的纤维基质可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能促进MSCs向肿瘤部位迁移集聚、增殖分化,进而影响肿瘤的生长。因此,关注和研究MSCs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MSCs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1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纯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且将MSCs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含青霉素100U/ml,含链霉素100U/ml,PH7.2)中,放入37℃、5%CO2的培养箱内进行常规传代培养。2通过诱导,让所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向成骨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来验证其作为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3将B16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含青霉素100U/ml,含链霉素100U/ml,PH7.2)中,放入37℃、5%CO2的培养箱内进行常规传代培养。4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制备:将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向小鼠后肢皮下注射,制备黑色素瘤动物模型。5动物模型制备完成后,随机将小鼠分为A(对照组)、B(实验组)两组,每组6只。6动物实验A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B组小鼠注射间充质干细胞。让小鼠自由进食水,观察并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7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两周后将小鼠全部处死,取下A、B两组小鼠的肿瘤,做常规组织病理检查。8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的细胞,可逐步得到呈长梭形放射状排列的细胞。2通过诱导,所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成骨细胞以及神经元样细胞分化。3经皮下注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小鼠,1周后成瘤,2周时肿瘤明显增大,小鼠活力正常。4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两周后,小鼠活力正常,并将小鼠全部处死。A组小鼠部分肿瘤组织的顶端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溃。B组小鼠未见明显异常。5A组(对照组)小鼠肿瘤组织直径平均长度0.28cm,平均宽度0.18cm,平均湿重0.65g;B组(实验组)小鼠皮下脂肪基本消失,肿瘤直径长度平均直径2.35cm,平均宽度0.71cm;平均湿重7.90g,部分肿瘤组织的顶端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溃及出血。6A组(对照组)显微镜下观察:大部分、真皮的结构正常,大量肿瘤细胞已侵袭真皮以下组织。肿瘤细胞大小不一,较大,染色深,呈紫黑色,可见较多核分裂。部分区域肿瘤组织密集排列,有成巢倾向,其周围可见纤维组织间隔,血管分布少,肿瘤细胞呈多角形;部分肿瘤组织呈弥漫性分布,肿瘤间质少,血管丰富,肿瘤细胞较大,呈圆心或椭圆形。肿瘤组织间血管丰富,管腔扩张,内充满红细胞,肿瘤组织密集排列区域,部分肿瘤细胞已侵入血管壁,管壁破坏,进入管腔内。间质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有脂肪坏死。B(实验组)组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已侵入表皮下,接近基底膜带,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组织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血管直径明显增大。炎细胞与A组(对照组)相比可见淋巴细胞(较多)、中性粒细胞(中量)、浆细胞(少)。可见较多脂肪坏死。7B组小鼠肿瘤平均重量7.90g、肿瘤平均体积0.659mm3,与A组小鼠肿瘤平均重量0.65g、肿瘤平均体积0.009mm3相比有明显差异,统计分析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肿瘤体积明显增大,重量明显增加,MSCs对黑色素瘤的生长可产生明显的影响。2肿瘤组织间血管数量明显增多。3MSCs肿瘤组织间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核尘,MSCs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