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西方主流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泰晤士报》2009上半年涉华报道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也就是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是公众对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可以增强本国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还可以提高该国政府处理国内、国外事务的能力,增强它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形象是党的十七大以后,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再度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过几年累积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在树立中国对外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外国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由于对外传播通道的不畅通,以及西方与中国在体制、文化上所具有的巨大差异,使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时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中国的国际媒体形象经历了“神秘化”、“妖魔化”阶段,如今“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近年来由于技术进步,网络媒体蓬勃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更趋全面。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奥运相关大规模媒体报道能否对国际主流媒体中国国家形象报道产生深刻影响,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方传统大报《泰晤士报》奥运会后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探究在后奥运时代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哪些变化,其成因和时代背景变迁有何深层次的联系,提出后奥运时代中国如何把握契机,使西方媒体的中国报道更加全面客观,从而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对犯罪新闻报道的研究进行综合叙述,指出目前犯罪新闻报道研究的现状,即研究者们在将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置于社会的对立面,视为“恶”的基础上,对犯罪新闻报道进行研究
期刊
学位
曰本可以说引领了近代亚洲纪录片的风潮,从龟井开始到今村昌平、森达也、小川绅介等有名的电影纪录片导演,他们将镜头对准了底层民众,传达社会真实。1950年代伴随着日本电视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