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基层行政管理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入关前,旗人是后金政权的主体,当时所有的国家机构,均围绕旗人展开。入关后,旗人生活于广大的汉族中间,此时的国家机构也已经面向全国。但入关后,旗人成为以满洲为主体的多民族联合政权的军事支柱,是国家职业兵员。不过,由于长期处于承平时期,战事较少,食有兵饷的旗人,往往或耽于逸乐、或骄纵不法,因此,需要专门加强对旗人的管理。本文主要考察了以下内容,并形成了一些见解。  在清代八旗制度中,都统、副都统是高级旗务官,下有参领、佐领,佐领是旗人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佐领之下设有骁骑校,他们与参领、佐领一起负责旗人日常政务。此外,在骁骑校之下,还设有并非朝廷正式职官的领催、族长,他们也参与管理旗人。以上职官,是八旗基层管理的主要实施者。  概括言之,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主要从户口编审、钱粮、刑名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实施对旗人的管理。  入关后,旗人成为国家的重要军事支柱,清朝统治者从旗人中挑取甲兵,以维护其统治。户口是挑选甲兵的重要依据,因此,清朝统治者注重对户口编审的控制,针对旗人身份的不同,分类编订户口册,并规定不同身份的旗人可以挑选不同的兵种。同时,甲兵均有粮饷,这难免引起其他人的觊觎,出现冒籍、抱养等情况,为此,清朝统治者加强对户口编审的核查。  入关后,清朝国家机构较之入关前要复杂的多,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转,而非仅限于旗人。这一时期,旗人主要依靠挑甲吃饷而生存。因此,需加强对其钱粮发放的管理。为此,统治者或增加既设机构的职能或单辟专门机构以管理旗人钱粮事宜,如户部云南司管理旗人钱粮发放,此外还设有八旗俸饷处等。与此同时,八旗各级管官也负责维持钱粮发放秩序,并制止旗人领饷后的浪费行为等。  同时,入关后,旗人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旗汉之间以及旗人之间,难免发生冲突、摩擦等刑名案件。清朝统治者既需要维护旗人的特权,又要注意司法公平。为此,他们既需在既设国家机构中增加管理旗人的职能,还设立专门机构以治理不同身份旗人的不法行为,并针对旗人身份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惩治措施。此外,他们为防止刑名案件中的舞弊行为,还专门令刑部分司核查旗人刑案。  此外,入关后,随着长久承平局面的到来,大量旗人耽于逸乐,他们不事生产,终日提笼架鸟,甚至酗酒、赌博,使得旗人日益颓废,直接影响了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为此,清朝统治者着意加强对旗人日常行为的管理,严惩赌博、酗酒等不法行为,同时还对节孝忠义等行为进行旌表,倡导忠义之风,以期能保持满洲淳朴之风,巩固国本。  总体而言,清入关后,人数较少的旗人成为清朝的统治支柱,为此,统治者着意于从多个方面加强管理,力图在确保旗人利益的同时,防止其堕落、颓废,以秉承其入关前勇悍之风,目的在于巩固清朝的统治基础。
其他文献
标准实物期权方法假设企业家具有不变的时间偏好,已有的研究却证实企业家具有时间偏好不一致的特征。因此在金融期权定价理论的基础上,拓展引入时间偏好因素后的美式期权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