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功能派、形式派都从各自的立场对话题概念进行界定。从功能上说,话题具有已知性,是话语的出发点,是句子内容相关之所在。从结构上说,话题可以被定义为句首的成分,语序也是话题化的手段之一。对汉语话题而言,赵元任(1968)认为汉语的主语和话题是等同的,而Li和Thompson(1976)在“主语-话题”的类型学里把汉语归为话题优先型语言,英语归为主语优先型语言,使人们将话题和主语区别对待。徐烈炯、刘丹青赞同他们关于汉语话题优先型的观点,并用上海方言为研究对象,以乔姆斯基的一般化转换说为理论框架,把汉语话题定义为一个语法化的句法成分,并把话题从结构位置上分为主话题、次话题和次次话题,开创了用当代语言类型学的成果来研究汉语方言的句法类型的先河,也做出了把汉语话题作为一种句法成分而建立一种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大胆尝试。但徐烈炯、刘丹青在理论上设立主话题、次话题、次次话题的做法也导致了句法歧义的产生,袁毓林(2003)就指出这种句法歧义的产生究竟是句子本身的结构造成还是理论上的设置所致,并且怀疑主话题、次话题和次次话题划分的必要性。徐、刘二位学者与袁毓林的分歧在于从理论上把话题作为句法结构上的概念处理还是作为功能层面的概念处理。石毓智(2001)也认为汉语中的主语和话题不能划等号,句法上的主语可以成为话题的一种表现形式,话题可以分为无标记话题和标记性话题两种形式。针对汉语话题界定的这种纠葛,本文在分析徐烈炯、刘丹青对汉语话题句法定义的基础上,从功能层面对话题进行界定,并根据不同成分具备话题功能时的不同结构特点把话题分为标记性话题和无标记话题。本文以重庆话口语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录音建立了约50669字的重庆话口语语料库,对重庆话口语中可以用作话题标记的后附性虚词“耶”、“唻”、“唛”、“嗳”进行分析,以说话人性别和年龄为变量,探究性别和年龄是否导致这些后附性虚词在使用功能上的差异,是否导致它们用作话题标记时的使用差异以及是否导致它们用作语气词时的使用差异。本文还分析了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主要功能和句子中多个话题并存时的相互关系,对于汉语话题的语法化,本文也通过分析汉语里,尤其是重庆话口语里不同成分具备话题功能的不同结构,认为汉语话题语法化程度高于英语话题语法化程度并非由于汉语话题已经语法化为一个句法成分,而是因为汉语话题语法化的形式更加丰富,无论是具备话题功能成分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还是话题标记手段的多样性,都说明汉语话题较高的语法化程度。对于汉语里特有的“把”字句结构,本文也分析了它的话题性,认为从功能层面讲,“把”字结构的话题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最后,本文还分析了话题的指称性,无论是名词性结构作话题,还是动词性结构或小句作话题,都有一定的指称特点。本文结合功能和句法的理论知识,以重庆话口语为研究对象,对汉语话题从功能上进行界定,并探究汉语及其方言里实现话题功能的各种句法手段,同时以社会语言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分析重庆话口语里特有话题标记词的真实使用情况,希望对汉语话题和重庆方言的研究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