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均三唑类化合物因结构特殊而使其在医药领域、农药领域和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三唑类衍生物,通过核磁氢谱、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体外生物活性,探讨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工作如下:(1)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经过酯化、肼解、环化等过程,合成了5,5′-(2,6-吡啶基)-双-4-氨基-3-巯基-1,2,4-三唑,再以其为原料在醋酸溶液中与不同的取代苯甲醛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三唑类希夫碱,并通过核磁氢谱、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表征。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3种革兰氏阳性细菌、2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杀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大部分化合物对所测菌种有优良的杀菌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制活性较强。同时,探讨了化合物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发现骨架结构相同的目标化合物,含有取代基的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优于不含取代基的化合物,对位取代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优于邻、间位取代的化合物,给电子基取代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优于吸电子取代的化合物。(2)合成中间体5,5′-(2,6-吡啶基)-双-4-氨基-3-巯基-1,2,4-三唑在三氯氧磷作用下与羧酸反应合成了一系列2,6-双-(6-脂肪基/芳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基)吡啶类衍生物,并通过核磁氢谱、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3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2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杀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大部分化合物对所测菌种有优良的杀菌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抑制活性较强。同时,探讨了化合物结构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发现芳香环取代的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优于脂肪基取代的化合物,苯环取代的目标化合物的抑制活性优于杂环取代的化合物,对位取代的目标化合物的抑制活性优于邻、间位取代的化合物。(3)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数法,在B3LYP/6-31G*水平上,对合成的均三唑希夫碱和均三唑并噻二唑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构型全优化及频率计算,得到了目标化合物的三维稳定构型,计算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净电荷分布、分子能量、分子的红外光谱,发现理论计算的红外光谱图与实验结果一致,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