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刊于1902年的民办报纸《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它对清末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在舆论促进方面做出了很多切实的努力和贡献,不仅记录和反映了社会风俗变迁的历程,而且积极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改良。本文以清末时段《大公报》的相关舆论为素材,具体分析了它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主张以及对社会风俗变迁的作用。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大公报》关于社会风俗的舆论指向,分为六个要项:反缠足;兴女学;戒食鸦片烟;剪辫易服;破迷信、重科学;讲卫生、求健康。该报在反缠足方面,重点阐述了缠足对个人和国家的危害,进而提出了“官为提倡”和“区分对待”的戒缠足方法;在兴女学方面,分析了缠足对兴女学的阻碍作用、女学兴否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宣传兴女学的目的所在;在戒吸鸦片、卷烟方面,痛陈吸食的危害,并提出了具体的戒食方法;在剪辫易服方面,陈述了长发长服的弊端和改易的利处所在;在破迷信、重科学方面,论述了破除迷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破除手段;在讲究卫生、追求健康方面,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意见和方案。第二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别考察了《大公报》相关舆论宣传的特征,即内容上以“维新”为思想基础,形式上以“白话”为重要宣传手段,在讲道理时还往往引用故事、传说、寓言等通俗、生动的材料。这也是大公报区别于同类其他报纸的突出特点。第三部分,分析了《大公报》对移风易俗舆论宣传的因由。十九世纪末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国人觉醒,特别是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始认识到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先进性,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大公报》主笔英敛之在政治倾向上与之接近,故能以“开民智”为己任,在各位撰稿人同道的支持下,开展积极的移风易俗的舆论宣传。第四部分,对《大公报》在移风易俗舆论宣传方面的意义和效用进行了扼要评说,肯定《大公报》在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风俗变迁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不免有其局限和不足之处,对此也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