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条件。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我国连接中亚、东欧的重要陆路通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新疆完善交通建设提供契机。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新疆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区域内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我国东中部省市相比,新疆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新疆整体呈现“中心—外围”的经济地理结构,区域内经济非均衡增长现状突出,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和北部高寒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交通条件改善对区域经济产生增长效应,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规模经济水平。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交通条件改善将对边缘地区产生转移效应,降低了边缘地区经济的活跃性。分析新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其外围区经济增长的转移效应,有助于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对其他边缘地区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借鉴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在理论层面分析了空间转移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新疆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个命题假设。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利用1990-2015年新疆各地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从GDP、人均GDP、人口和就业角度,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转移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区域间交通时间缩短带动各地州(市)GDP和人均GDP的增长,验证了新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2)新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转移效应。受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距中心城市500km范围内的地区经济增长幅度较小。居民为获取更优质的公共设施和就业机会,交通条件改善使该区域的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从就业变化来看,1000km范围内的地区受交通基础设施的转移效应影响,劳动力向中心城市转移,就业增长幅度较小。(3)新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转移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和产业异质性。距离中心城市500km内的区域,其交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转移效应显著;距离中心城市超过1000km的区域,受中心城市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的作用较弱,经济增长不显著但人口增长显著。分产业来看,商业服务业就业比重在距离中心城市1000km范围内显著增长,但500km范围内的部分商业服务业就业增长被转移效应抵消,验证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转移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于第二产业的选址布局更依赖于货币运输成本而非时间成本,高速公路建设对其就业影响不显著,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产业异质性。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边缘地区趋利避害,实现新疆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鼓励资源自由流动配置,实现各地州(市)产业结构升级。此外,需要创新区域间合作体制机制,发挥核心区拉动作用,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