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20世纪60年代初至21世纪初的近半个世纪的华裔美国文坛,作家赵健秀、伍慧明与陈耀光以其独特的旧金山唐人街叙事而著称。他们笔下的唐人街形象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赵健秀的短篇小说《献祭》与戏剧《龙年》中,唐人街呈现“贫民窟”形象;在创作于90年代初的赵健秀的小说《唐老亚》与伍慧明的小说《骨》中,唐人街呈现“桑梓地”形象;在发表于本世纪初的陈耀光的小说《生前你要吃遍所有:一个反文化中的中国佬》中,唐人街呈现“新家园”形象。论文以这三位作家的唐人街叙事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唐人街叙事所呈现的鲜明的异质性及其深层次的族裔身份政治与历史文化根源。本论文以美国社会学家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观点为理论依据,借鉴后殖民文化研究理论家保罗·吉尔罗伊对“双重意识”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并同时参照赵健秀与陈耀光在《种族主义之爱》中关于华裔美国人双重身份的观点,思考族裔散居混合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无论是“贫民窟”、“桑梓地”,还是“新家园”的唐人街形象,这三位作家塑造的动态、流变的唐人街图景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叙事主题:“逃离唐人街”、“出走与回归唐人街”以及“超越唐人街”。这三重主题变奏表征华裔美国人混合文化身份嬗变的三种样态:分裂的文化身份、协商的文化身份以及重构的文化身份。绪论以华裔美国历史背景中的唐人街发展历程为纵轴,系统介绍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旧金山唐人街作家群及其唐人街叙事文学作品,同时重点梳理作家赵健秀、伍慧明与陈耀光的唐人街叙事及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对这三位作家的研究综述。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逃离唐人街—分裂的文化身份》以赵健秀的短篇小说《献祭》和戏剧《龙年》为研究对象,集中分析唐人街叙事再现“贫民窟”的唐人街形象与华裔美国人分裂的文化身份。《献祭》与《龙年》中的华裔主人公一方面与唐人街华人社会分裂;另一方面,他们与白人主流社会分裂而深陷进退维谷且双重分裂的身份困境,体现“逃离唐人街”主题。这一主题呼应了唐人街被再现为“贫民窟”的形象。《献祭》与《龙年》中的东方主义视角表明作家赵健秀虽然抗拒白人主流社会对唐人街的种族主义刻板形象塑造,然而他却无力建构摆脱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华裔美国人的新身份。第二章《出走与回归唐人街—协商的文化身份》以赵健秀的小说《唐老亚》与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集中分析唐人街叙事再现“桑梓地”的唐人街形象与华裔美国人协商的文化身份。《唐老亚》与《骨》中的华裔主人公在唐人街华人社会文化与白人主流社会文化之间进行协商,最终重新定位自我的文化身份,体现“出走与回归唐人街”主题。这一主题呼应小说中的唐人街被再现为“桑梓地”的形象。《唐老亚》与《骨》中的唐人街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视角的协商表明作家赵健秀与伍慧明在唐人街华人社会文化与白人主流社会文化之间的协商。他们最终将唐人街认定为华人的族裔根脉与文化原乡。第三章《超越唐人街—重构的文化身份》以陈耀光的小说《生前你要吃遍所有:一个反文化中的中国佬》为研究对象,集中分析唐人街叙事再现“新家园”的唐人街形象与华裔美国人重构的文化身份。小说中重构的个体与群体文化身份虽然兼具唐人街华人社会文化特征与白人主流社会文化特征,但是重构的文化身份不属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体现“超越唐人街”主题。这一主题呼应唐人街被再现为“新家园”的形象。小说中的多元视角吻合唐人街的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表明作家陈耀光超越唐人街华人社会文化与白人主流社会文化之间的对立。象征世界主义的缩影,包容与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唐人街文化代表华裔美国文化的生命力。华裔美国文化在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中反哺世界文化并走向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与重生。结论揭示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伍慧明与陈耀光通过唐人街叙事,再现华裔美国人族裔散居混合文化身份的三种嬗变样态,从而建构与重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