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及其体内共生菌的影响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人工气候培养箱模拟气候变暖,探究温度对连续世代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Pang et Wang)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内共生菌菌群变化的影响,取得以下结果:   一、温度对稻虱缨小蜂生态适应性的连续影响   在22℃-34℃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稻虱缨小蜂的发育历期和寿命缩短,雌性比和羽化率下降;在28℃-34℃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稻虱缨小蜂的生殖力下降;且连续世代间有累积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低温22℃和高温31℃-34℃条件下时,连续世代间的累积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温34℃条件下时,从第三代开始羽化率下降到30%,种群数量很难维持,该实验中34℃条件只饲养到第四代。   二、温度对稻虱缨小蜂功能反应的持续影响   在22℃-28℃范围内,稻虱缨小蜂对不同褐飞虱卵密度的搜索寄生能力增强,在28℃-34℃范围内对褐飞虱卵的搜索寄生能力减弱;在25℃-28℃范围内,连续世代间的稻虱缨小蜂对不同褐飞虱卵密度的搜索寄生能力没有差异也没有累积效应,而在22℃、31℃、34℃连续世代间的稻虱缨小蜂对不同褐飞虱卵密度的搜索寄生能力差异显著,随着世代数的增加搜索寄生能力累积减弱,说明低温和31℃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的搜索寄生能力影响显著。   三、温度对稻虱缨小蜂体型大小的持续影响   在22℃-28℃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稻虱缨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梗节和柄节两节长和鞭节顶部两节长有增长的趋势,且连续世代间随着世代数的增加也有增长的趋势。而稻虱缨小蜂雌雄成虫体长、后足胫节长和产卵管长随着温度的升高有缩短的趋势;在22℃-25℃范围内,连续世代间随着世代数的增加有增长的趋势,而在28℃-34℃范围内连续世代间随着世代数的增加有缩短的趋势。   四、巢式PCR-DGGE分析缨小蜂体内Wilbachia的多样性   采用引物315F/628R扩增Wolbachia16S rDNA基因片段,运用巢式PCR-DGGE可以灵敏、准确的检测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的存在,并分析其多样性;运用PCR-DGGE分析wsp基因片段,可以快速、准确的对缨小蜂体内的Wolbachia进行种属鉴定和分型。通过分析表明稻虱缨小蜂体内的细菌主要是Acinetobacter sp.、Methylophilus sp.、Acidovorax sp.、Burkholderia sp.和Wolbachia sp.,样品TI、T2的稻虱缨小蜂中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Mors亚组,样品P5的稻虱缨小蜂中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组的Dro亚组。   五、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生境缨小蜂体内细菌和Wolbachia的多样性   亚洲不同地理种群缨小蜂体内细菌群落差异具有一定的纬度差异;基于wsp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菲律宾、越南和我国广西(G7)缨小蜂感染近似于A组Dro亚组的1种相同的Wolbachia,泰国和我国浙江缨小蜂除感染相同的Dro亚组Wolbachia外,还感染属于A组Mors亚组的1种Wolbachia;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生境缨小蜂体内细菌有明显的优势种属。   六、温度对稻虱缨小蜂体内细菌和Wolbachia多样性的持续影响   不同世代稻虱缨小蜂体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寄主的摄食行为和生理变化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高温(31℃、34℃)对不同世代缨小蜂体内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基于16S rDNA基因的检测表明,低温(22℃、25℃、28℃)不影响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群落结构,高温(31℃、34℃)引起稻虱缨小蜂体内Wolbachia群落结构显著变化;基于wsp基因的检测表明,高温(31℃、34℃)对继代缨小蜂体内Wolbachia有着持续影响。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一寄生在菩提树树干上的双孢田头菇菌株Ag09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该菌寄生于菩提树并对宿主所造成的影响,对其生物学特征、系统发育地位、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等进
摘要:语文是一门可以发挥学生全能型技能的学科,然而小学生要做到学好语文,并持续释放自我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本文将对如何吸引学生关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分析交流。   关键词:方式方法;亲身体验;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115  在语文教学中,目前大部分教师采取新型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不再盛行包办制度。此做法
当今社会的能源问题日趋严重,研究新型的能源储存和转换装置成为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的关键。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化学储能的方式,具有高效、灵活、绿色环保、充放电速率快和功率特性好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极材料是超级电容器性能主要瓶颈,石墨烯及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由于具有优异的柔性、导电性、力学性能和很大的比表面积,是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本文主要针对石墨烯以及石墨烯基复合薄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