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普遍的规律。当人均GDP大于3000美元,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于5000美元,文化消费将进入井喷式增长阶段。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早在2013年中国人均GDP就已将近7000美元。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14年全球电影票房总量达到37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亿美元,这些增长量75%来自中国。中国市场已经被喻为拉动全球电影市场的引擎。反观国内,2002年我国电影票房总量不到10亿,十年之后的2012年已增至170亿,到了2013年的票房首次突破了200亿大关,到了2014年全年电影票房收获了的296.39亿,同比增长了36.15%。截止2015年9月10日从国家广电总局网站获知,今年全国总票房已经达到了300.9亿元。电影产业链我们将其分为上游的电影制作,中游的院线代理方及下游的电影院。电影的销售我们称之为“发行”,发行的策略决定了观众能在什么样的荧幕上看到影片。自2002年我国实行院线制改革之后,国内电影的发行策略就一直在挤仅有的华山一条路“院线发行”。据统计我国电影80%以上的收入来自院线,但就去年来看我国电影总投资额72美元,院线票房仅回收了47亿美元。只有20%左右的影片能盈利,10%能收回成本,剩下大约70%都会亏损。这一固定模式的发行策略的主体“院线”事实上早已是黄连在口举步维艰。截止到2014年全国银幕数量已超过2.36万块,并以每天15块的数量在飞涨,但这一数量仍远远不够。去全年拍摄制作了故事影片618部,其中只有308部在电影院上映,剩下的电影因其无缘院线发行甚至拍摄完成后就永久的锁在了片库。除了影院资源不足外,我们还可以从票房分配上看到各方的生存压力。影院在票房中可分得48-50%,除去房租,管理费用,电影专项资金和营业税等,影院的利润在3%到10%之间。代理发行公司分得票房的12%-15%,剩下35%除去宣传其制作成本才是电影制片方的收益。从制片方的角度来说电影制作成本,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上亿元投资的大制作电影也比比皆是。一旦电影项目亏损,制作公司血本无归一不小心就会面临破产的危险。而电影超过1000%的利润率又吸引了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向这个朝阳产业。为了避免对影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为影视制作公司在电影发行上寻找出路。所以,探索电影发行的规律及变化趋势,促进电影产品的多渠道流通,对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所在的公司是台湾一家卓富盛誉的影视制作公司,《家有仙妻》被文化部评为“90年代对大陆影响力最高的港台节目”。《粉红女郎》创华人地区各电视台最高收视率24%,至今无人打破。公司从2009年转型电影产业,2010制作《拍卖春天》,并获当年全台湾电影票房第七名的成绩,2013年斥资2500万的电影《粉红女郎》只得到5%的排片率和不到10万的百度指数。最后以大陆570多万的票房惨淡收场。电影的巨大损失不禁让人思考,发行成败的关键究竟是什么。从公司自制的电影《粉红女郎》出发,分析影片类型及品质、演员及主创阵容、档期的选择、排片率、首日/周票房与总票房、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分成、政策因素的影响、宣传、口碑的发酵等影响国产电影发行因素,从中探寻根源。电影的出口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输出,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随着电影传播到海外,改变至今被海外观众普遍接受的中国电影只有功夫片的格局势必要走出来。而好莱坞电影产业中周边产品的开发,电影城的建造及电影保险制度和完善的版权制度都对我的国产电影的发行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各领域的技术水平。未来电影可以根据类型、风格、成本等在电视台、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发行:影院有独立自主的发行权,不再千篇一律的上映同样的电影,而根据自身的特点发行风格类型不同的影片。集中发行大制作、大阵容的高门槛电影。电视台随着付费电影的出现,将成为第二大强势发行基地。手机等移动终端发行,会随着网络的提速而实现。目前我国4G技术已经成为全球4G的国际标准,加之移动终端的用户潜力巨大。未来电影发行策略会越来越多样化。电影的产业链也会越来越完善,制作公司以及发行方都将迎来电影产业的崭新局面。而这一天的到来已然到了十分迫切的时刻。各利益即得方或许都退一步考虑会促使这一天尽早的到来。